周公成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8章 晚唐的根,屈尊归来,周公成子,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田承嗣的势力也因此得以扩张。仆固怀恩首次反叛时,田承嗣选择观望,朝廷未予重罚,他便开始了一系列大胆行动。魏博军巧取豪夺朝廷税收以充军需,大力征兵扩军,短短数年,兵员逾十万之众。随后,他又精选骁勇之士,组建精锐卫队牙兵,自此,藩镇自立、牙兵自建的现象悄然兴起。田承嗣的举动被纷纷效仿,各地将领不断扩大势力范围,而唐代宗的目光被仆固怀恩牵制,对这些行为只能无奈默许。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再次集结吐蕃、回纥、吐谷浑和党项等部落入侵,然而,命运却在他率军行进至鸣沙时突然转折,他在军中离奇离世。仆固怀恩一死,联军瞬间土崩瓦解。外患已解,唐代宗的视线终于转向了河北藩镇。此时的河北各藩镇势力已远超初始,若轻率削藩,极有可能引发大规模反叛,如同点燃一桶烈性炸药,后果不堪设想。为今之计,宜逐一分化瓦解,精准打击各镇首领,以求各个击破。
大历八年七月,七十七岁的昭义节度使薛嵩生命走到尽头。其子薛平年仅十二岁,被部将拥护继承节帅之职。但薛平展现出超乎年龄的聪慧与理智,迅速将职位让给叔父薛崿,自己则载着父亲的灵柩返归故里。薛平的离去,让昭义节度使一职成为烫手山芋,朝廷最终无奈默许其世袭,昔日靠才华和努力获得的官职,如今被血脉捆绑,朝廷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田承嗣却对昭义节度使的宝座垂涎三尺。同一年,他向朝廷递交奏章,提议为安史父子建立祠堂,尊称其为“四圣”,并恳请朝廷册封他们为宰相级高官。这无疑是对朝廷权威的公然挑衅,朝廷断然拒绝。田承嗣却深知朝廷不会永远强硬,他以退为进,表面推崇“四圣”,实则暗中谋求相位。果不其然,朝廷虽阻止了他建祠的举动,却转而赞赏他,将他任命为同平章事。田承嗣仍不满足,不仅要求朝廷赐婚,还直接提出将公主赐给他的儿子田华,唐代宗竟也表示赞同。外界以为田承嗣已与朝廷和解,然而真相却令人大跌眼镜。
大历十年,昭义军爆发内乱,兵马使裴志清驱逐留后薛崿,率领部下投降田承嗣。田承嗣趁机挥军攻取相州、卫州、洺州等地。原来,这一切都是田承嗣在幕后操控,他巧妙利用朝廷关系,迷惑众人,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唐代宗欲平息叛乱,却因兵力有限,只能依靠各地藩镇力量。他催促各大节度使派兵屯驻魏博前线,组建联军。然而,联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真正下重注的唯有幽州、成德和淄青三位节度使,瓜分魏博之地才是他们出兵的最大动力。
田承嗣一镇之地,四面楚歌,魏州老巢已成孤城,眼看兵败已成定局。但他从不坐以待毙,迅速洞悉联军内部裂缝。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的使者来访,田承嗣立即释放此前扣留的使者,并将魏博地图与户籍册交予他,还向使者磕头,对李正己画像顶礼膜拜,声称自己年迈,子孙难担重任,身后魏博将转赠李正己。使者回报后,李正己心中盘算,觉得按兵不动就能占领魏博,何必联同他人攻取后再共享胜利果实,田承嗣的压力顿时大幅减轻。
与此同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与朝廷间矛盾凸显。朝廷派宦官马承倩前去慰劳出征的李宝臣,李宝臣赠送百匹绸缎,却被马承倩嫌少,当众扔出。李宝臣性格温和,也难以忍受这般羞辱,选择消极怠工。田承嗣得知后,立刻利用这一恩怨分化人心。他深知李宝臣对幽州之地渴望已久,便利用谶语,命工匠在石头上刻下预言,安置在范阳隐秘之地,派人散布神秘传言。随后,他自告奋勇要与范阳一同攻打幽州,攻下后战果归范阳。李宝臣信以为真,密谋偷袭幽州节度使朱滔。田承嗣还出计让李宝臣邀请朱滔献出自画像,李宝臣得到画像后,派出两千精锐骑兵突袭朱滔营地,朱滔仓促换装逃脱。田承嗣成功引发两军矛盾。
李宝臣得知中计后,怒火中烧,却已陷入困境,敌人变成了愤怒的朱滔。田承嗣坐拥三州之力,成德、幽州和淄青皆不能围之。他深知进退之道,立即派人向朝廷表明悔改之意。唐代宗无力围剿,只能赦免其罪行。田承嗣巧妙地将薛嵩地盘纳入囊中,既维持了朝廷面子,又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胜利,这权谋手段堪称一绝。
可田承嗣怎会就此低调?大历十一年,汴宋节度使留后田神玉辞世,他再次趁机搅弄风云,虽曾犯错却迅速悔改,以奏疏展现决心。面对他的反复无常,唐代宗毫无办法。田承嗣趁朝廷疲弱,精准捕捉家族利益最大化,演绎了一场堪称登峰造极的权谋大戏。
公元七七九年,田承嗣走到生命尽头,他没有将位置传给十一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交给了侄子田悦,足见他对田悦才干的信任。在这乱世之中,若无人可托付重任,必将面临被吞并的命运。田承嗣的这一决定,无疑是深思熟虑后的无奈之举。
田承嗣的一系列动作,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轰然开启了藩镇独立割据的时代。权力传承在家族内部完成,朝廷的统治力量在这里如风中残烛,逐渐消散,彻底失去了对这片土地的掌控。在唐朝,魏博镇上的田氏家族历经六代人,传承长达六十余载,成为藩镇中家族传承最久的一家。田承嗣的闹腾,揭开了安史之乱后藩镇与朝廷首次公开较量的序幕。朝廷的退让与软弱,让其他藩镇看清了朝廷的底线,纷纷效仿对抗。毫不夸张地说,田承嗣之举,犹如在大唐帝国的大厦上狠狠踹了一脚,开启了藩镇独立的先河,对历史百年的走向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唐末几位皇帝试图削弱藩镇势力,却始终无法撼动河朔三镇的半独立地位,安史之乱后,这些藩镇就像一颗颗致命的毒瘤,深深嵌入大唐帝国的肌体,最终成为大唐覆灭的致命隐患,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帝国,就这样在藩镇之乱的狂风暴雨中轰然倒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