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民众感恩颂德
尚行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9章 民众感恩颂德,杨玉环重生之锦绣大唐,尚行哈,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而在一些偏远的山区,百姓们同样对杨玉环感恩戴德。山村里,一位老猎人站在自家门口,看着村里新修的道路,心中满是感慨。“以前这山路崎岖难行,卖个猎物都得费好大劲。现在路修好了,商人们都能直接到村里来收购,咱们的收入也增加了。这都得感谢杨娘娘啊。”
村里的孩子们在新修的道路上嬉笑玩耍,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是杨玉环给他们带来了这样的变化。一个小男孩天真地说:“杨娘娘可真好,以后我长大了,也要像她一样,为大家做好事。”
在立生祠的过程中,山区的百姓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由于交通不便,运输石材成了大问题。但大家没有退缩,男人们肩挑背扛,将一块块沉重的石材运到指定地点。女人们则负责后勤保障,为辛苦劳作的男人们准备饭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座庄严肃穆的生祠在山村里拔地而起。
除了这些普通百姓,不同阶层的人们也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杨玉环的感恩。在长安城内,有一位名叫赵福的小商人,经营着一家小小的米铺。以往,他的米铺生意平淡,既要应对高额的税赋,又要面对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然而,税赋改革后,他的经营成本大幅降低,手中的资金也渐渐充裕起来。有了余钱,赵福便开始琢磨着扩大生意规模。他不仅购置了更多的粮食,还改善了店铺的环境。如今,他的米铺生意蒸蒸日上,顾客络绎不绝。
“杨娘娘的税赋改革,真是救了我啊!” 赵福感慨万分,“以前我都快撑不下去了,现在生意好了,我也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我得好好谢谢娘娘。” 于是,赵福在自己的米铺门口,张贴了一张大大的告示,上面写着:“本店感恩杨娘娘大恩,凡孤寡老人前来购米,一律八折优惠。”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杨玉环的恩情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乡村,有一位名叫李二的佃户,家中人口众多,生活一直十分贫困。以往,他辛苦劳作一年,所收获的粮食大部分都要交给地主,剩下的根本不够一家人糊口。但随着农桑政策的推行,李二在自家的小院里种上了桑树,养起了蚕。他的妻子心灵手巧,将蚕茧制成丝绸,拿到集市上售卖,竟也能换来不少收入。再加上李二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的工坊里做工,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要不是杨娘娘鼓励农桑,又兴办工坊,我们一家还不知道要在苦日子里熬多久。” 李二满怀感激地说。为了表达对杨玉环的敬意,每逢节日,李二都会带领家人,朝着长安的方向,虔诚地磕头祈福,祝愿杨玉环平安健康。
在一些书香世家,读书人们也对杨玉环赞不绝口。一位名叫刘秀才的书生,平日里喜好舞文弄墨。他有感于杨玉环为百姓所做的一切,挥笔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歌颂杨玉环的贤德。文章中写道:“杨娘娘以慈悲为怀,心系天下苍生。税赋改革,解百姓之重负;水利兴修,保农田之丰收;农桑工坊,拓民生之富路。此等功绩,堪比古之贤后,实乃我大唐之福也。” 这篇文章在文人雅士中广泛传阅,大家纷纷对杨玉环的善举表示钦佩。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地方为杨玉环立起了生祠。这些生祠,有的宏伟壮观,有的小巧精致,但无一不饱含着百姓们对她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在生祠里,百姓们摆放上供品,虔诚地祭拜,表达着他们最真挚的祝福。
街头巷尾,人们更是将杨玉环的善举传颂得神乎其神。茶余饭后,大家聚在一起,谈论的都是娘娘如何心系百姓,如何为了改善民生而殚精竭虑。在长安的茶馆里,一位说书先生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杨玉环的故事。
“话说那杨娘娘,为了减轻百姓的税赋,在朝堂上与一众大臣据理力争,不顾自身的劳累,深入民间考察,了解百姓的疾苦。为了让农田灌溉有保障,她亲自督促水利工程的建设,常常过问工程的进展情况……”
台下的听众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发出阵阵赞叹。一位听众感慨地说:“以前只知道娘娘美貌动人,没想到她还有如此菩萨心肠,真是大唐百姓的福气啊。”
杨玉环的美名,如同春风一般,吹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对她充满了爱戴。她的善举,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更赢得了民心,成为了大唐百姓心中的一座丰碑。
而身处宫廷之中的杨玉环,虽然没有亲眼看到百姓们为她立生祠的场景,但她从大臣们的奏报中,从百姓们的传颂中,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感恩之情。她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唐的百姓,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如今看到百姓们生活幸福,对她如此爱戴,她感到无比欣慰。她暗暗发誓,一定要继续为百姓谋福祉,不辜负百姓们的这份信任与爱戴,让大唐的明天更加美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