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探子
野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7章 探子,独治大明,脚踹士大夫,野燎,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方正化点头,不再言语,与曹化淳疾步赶往乾清宫。
乾清宫内,气氛凝重。
方正化见到崇祯,当即跪地叩拜,头低低地伏在地上。
高声道:“奴才方正化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放下手中奏折,微微抬手:“平身。”
方正化站起身来,身体微微前倾,双手垂在两侧,恭敬地站着,眼睛看向地面。
崇祯目光审视着他,问道:“正化,勇卫营训练得如何?战斗力怎样?”
方正化抬起头,眼中透着自信,拱手回道:“陛下,勇卫营日夜操练,士气高昂,皆是以一当十的勇士。
必能为陛下效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崇祯微微点头,脸色转而凝重,切入正题:“如今后金鞑子进犯明境,大敌当前。
朕已决定抽调全国军队向锦州进发,此次明军统帅,朕钦点由你担任。”
方正化听闻,面露惊惶之色,连忙跪地,身体微微颤抖。
诚惶诚恐地推辞:“陛下,奴才惶恐,此等重任,奴才恐难以担当。
军中战将如云,奴才怕有负陛下厚望。”
曹化淳在一旁,轻轻拍了拍方正化的肩膀,笑着说:“方兄,这可是圣上对你的信任,你可不能退缩,定要好好给圣上挣脸,打出咱们大明的国威!”
方正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花,感激涕零:“陛下如此看重与信任奴才,奴才定当全力以赴,誓与大明军队共存亡!”
崇祯看着方正化,目光中带着期许与威严:“既有赴死的决心,也要有克敌制胜的谋略。
你且回去集结勇卫营,即刻开拔锦州,所有援军皆归你统属。”
方正化再次叩首谢恩:“遵旨,陛下。奴婢定当不辱使命!”
而后,缓缓起身,倒退着走出乾清宫。
他的脚步沉稳而坚定,眼神中透着决然,心中已在谋划着出征事宜。
吴襄在营帐之中,正自斟自饮,帐帘忽然被掀开,一道阳光射了进来,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
他抬眼望去,只见一名亲卫匆匆而入,手中捧着朝廷下达的内阁廷文。
吴襄与吴三桂忙整了衣冠,撩袍跪地,神色肃穆。
亲卫展开廷文,高声宣读,那声音在营帐间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待宣读完毕,吴襄与吴三桂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领命。”
言罢,缓缓起身。吴襄眉头紧皱,脸上带着一丝不耐与急切,一个箭步上前,大手一伸。
粗鲁地将亲卫手中的廷文夺了过来,同时嘴里嘟囔着:“滚吧!”
亲卫嘴角微微上扬,似是早已习惯这般粗豪做派,笑着应了声:“遵命。”
便如一阵风般,转身快步出了营帐。
吴三桂紧跟在吴襄身后,眼神中透着好奇与专注。
吴襄站在帐中,借着烛光,展开廷文,眉头皱得更紧,眼睛眯成一条缝。
仔细端详着上面的文字,时而摇头,时而低声咒骂:“这写的都是些什么弯弯绕绕,朝廷就不能直白些?”
吴三桂微微探头,轻声说道:“父亲,莫急,咱们一起参详。”
说罢,他凑到吴襄身旁,手指轻轻点着廷文,逐字逐句地分析:“您看,这一句似乎是在强调敌军伏兵的可能位置范围,而这后面又提及粮草补给线的安全……”
吴三桂表情凝重,语速缓慢,生怕漏过任何关键信息。
吴襄不耐烦地哼了一声:“朝廷这些文官,就会纸上谈兵,坐在那京城之中,哪能知晓战场上的真实情况。”
尽管嘴上抱怨,但眼神却始终没有离开廷文,手中紧紧握着纸张,指关节都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吴三桂无奈地笑了笑:“父亲,不管怎样,这毕竟是朝廷的指令,咱们且先谋划一番。说不定其中真有深意。”
他的目光在廷文上快速移动,时而沉思,时而与吴襄交换一个眼神。
试图从这晦涩的文字中找出应对之策,为即将到来的行动做好准备。
而吴襄也渐渐被吴三桂的认真态度感染,不再一味抱怨,开始与儿子深入探讨起来。
吴襄眉头微皱,带着一丝疑惑拿着内阁廷文,展开细读。
读着读着,他的脸上渐渐浮现出莫名其妙的神情,眼神中满是不解与不屑。
“这是搞什么鬼?”他忍不住低声咒骂道。
“让我去搞清楚伏兵动向和位置,还特别点明敌军炮营的位置。
后金鞑子进犯大凌河城,朝廷怎就如此笃定,在锦州和大凌河之间埋伏了兵力?
还什么炮营,难道朝廷的那帮家伙会算命不成?”
他一边说着,一边将旨意重重地拍在桌上,酒水都被震得溅出了杯盏。
一旁的吴三桂同样一脸茫然,他挠了挠头,看着愤怒的父亲。
轻声说道:“爹,这朝廷的旨意虽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毕竟是朝廷下达的命令,咱们若是抗旨,那可是死罪啊。”
吴襄霍然起身,在营帐中来回踱步,情绪愈发激动:“朝廷这段时日对咱们处处刁难,又是整顿空饷。
又是派人监管,还把我赶到这宁前道的卫所来。
如今又下这莫名其妙的旨意,真当我吴襄好欺负不成?”
他的脸涨得通红,眼睛瞪得大大的。
吴三桂赶忙上前,拉住吴襄的手臂。
试图让他冷静下来:“父亲,您先别气,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大凌河城被围是事实,大舅还被困在城内。
万一真有伏兵,咱们不小心应对,岂不是误了大事?”
吴三桂眼神诚恳,语气中带着一丝哀求。
吴襄停下脚步,转头看着吴三桂,眼神中依然带着愤怒与不甘。
但情绪稍稍缓和了一些:“你说的这些我又何尝不知?只是这朝廷的做法实在让我难以咽下这口气。”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重新坐回桌前,拿起酒杯一饮而尽。
吴三桂见父亲的态度有所松动,连忙说道:“父亲,既然如此,就让我带几队人马去打探一番吧。
轻装上阵,小心行事,看是否真如朝廷所言有伏兵。
若是没有,咱们也算交了差;若是有,也能提前做好准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