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5章 听花落雨剑?暴力美学?道法自然心气归135,短篇小说集合1,朱华民,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学科与学科兵种与兵种异曲同工
联合作战的概念、演变、模式、核心内容、特点等方面,详细阐述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体系的构建要素,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探讨,强调其在现代及未来战争中对于提升作战能力和夺取战争胜利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渗透,战争的形态和作战样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代的冷兵器战争到现代的信息化战争,战争的维度不断拓展,作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显着增强。在信息化战争环境下,陆、海、空等传统作战空间与太空、电磁等新兴作战空间相互交织,战争不再是单一军种的单打独斗,而是多军种联合协同作战。这种作战方式要求构建科学、高效的联合作战体系,以整合各军种的作战力量,实现作战效能的最大化。因此,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联合作战的概念与演变
(一)联合作战的概念
联合作战是现代军事作战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指两个以上军种的力量,为达成共同的作战目的,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有机结合、相互协作而共同进行的作战行动。各军兵种之间借助c4ISR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从而协调一致地对敌方目标发动攻击,相互提供支援和掩护。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打破军种界限,实现各军种作战力量的融合与协同,使作战行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联合作战的演变
1.早期的联合雏形
人类战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徒手作战到冷兵器作战,再到热兵器作战和机械化作战。在早期的战争中,虽然也存在不同力量的协同作战,但受限于技术条件,这种协同更多是基于简单的配合。例如,在古代战争中,陆军可能会借助海军的运输力量进行跨海作战,但两者之间缺乏深度的作战协同机制。
2.信息协同的初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之前)
20世纪70年代之前,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战争中的联合开始有了一定的信息协同特征。然而,当时所谓的联合主要是在各自军种系统内通过不同功率的雷达、电台等设备的搭配来提高作战效率。这种联合方式相对初级,各军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程度有限,主要还是围绕自身军种的作战任务进行信息整合。
3.c3I系统的出现(20世纪70 - 8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70 - 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与侦察、通信和指挥控制系统的联网,催生了c3I系统(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这一系统的出现标志着联合作战在信息整合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它使得各军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的一体化,提高了作战指挥的效率和协同作战的能力。但此时的联合仍然存在局限性,各军种之间的信息流通还不够顺畅,信息烟囱现象依然较为严重。
4.向信息化联合作战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和数字化部队的发展,西方军队对传统的有限信息联合模式提出了改革要求。数字通信技术为各军种之间实现更深度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提供了技术支撑,促使联合作战向信息化方向加速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技术层面的信息融合问题,还需要从作战理念、指挥体制、编制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变革,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求。
三、联合作战的模式
(一)互不隶属情况下的信息共享协同作战
1.模式特点
这种模式下,两支或多支部队(或兵种)相互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在共同的指挥部统一协调下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各作战单位保持相对独立的编制和指挥体系,在作战过程中根据指挥部下达的任务和共享的信息,自主调整作战行动。
2.优势分析
1.资源调配灵活性:由于各作战单位相对独立,在作战资源的调配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迅速将资源集中到关键作战区域或任务上,而无需受到固定编制的限制。
2.适应多样化任务:在应对多样化作战任务时具有优势。不同性质和专长的作战单位可以根据任务需求临时组合,共同完成复杂多变的作战任务,如在反恐作战中,陆军特种部队、空军支援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等不同兵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协同作战。
3.劣势分析
1.日常管理不便:各作战单位互不隶属,日常的管理和训练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机制。这可能导致各单位在作战理念、训练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协同作战的默契程度。
2.训练难度大:由于缺乏固定的编制和长期的协同训练机制,各作战单位之间的协同训练难度较大。需要在作战前进行大量的临时磨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战效率。
3.战场应变能力较差: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由于各作战单位的指挥体系相对独立,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可能会出现协调不畅、反应迟缓的问题,从而影响整体作战效能。
(二)混成编制的联合作战
1.模式特点
以某一种或几种兵种为主,将其他兵种编入其中,形成混成编制。这种编制方式将不同兵种的作战力量有机整合在一个编制体系内,在日常管理、训练和作战中形成相对固定的协同关系。
2.优势分析
1.日常管理方便:各兵种在一个混成编制内,便于统一进行日常管理。可以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训练计划和作战规范,提高管理效率和作战准备的质量。
2.训练严格:由于编制相对固定,各兵种之间可以进行长期的协同训练,培养出高度的默契和协同作战能力。这种严格的训练有助于在作战中迅速、准确地执行作战任务。
3.战时指挥应变能力突出:在战时,混成编制的作战单位能够在统一指挥下迅速做出反应。指挥机构可以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作战部署,各兵种能够迅速执行指挥命令,协同完成作战任务。
4.执行能力坚决:由于长期的协同训练和统一指挥,混成编制的作战单位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各兵种能够明确自身的任务和作战目标,坚决执行作战计划,确保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
5.综合火力较强:不同兵种的作战力量融合在一起,能够形成综合火力优势。例如,在陆空混成编制中,陆军的地面火力与空军的空中火力相互配合,可以对敌方目标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打击。
3.劣势分析
1.编制适应性问题:固定的编制在未做调整之前很难恰如其分地适应不同强度的战争需求。在战争强度较低时,可能会造成火力过剩和资源浪费;而在战争强度较高时,可能会出现火力不足的情况。
2.兵种融合挑战:不同兵种在作战理念、作战方式、装备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将它们融合在一个编制体系内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如在作战任务分配、装备协同使用等方面需要进行精心的协调和磨合。
四、联合作战的核心内容
(一)联合指挥
1.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联合指挥的基础。在联合作战中,各军种掌握着不同类型和来源的作战信息,如陆军的地面侦察情报、海军的海上态势情报、空军的空中侦察情报等。只有实现这些信息的共享,才能使各军种在作战中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战场态势感知。通过c4ISR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各军种能够将自身获取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其他军种,打破信息孤岛,为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提供信息支撑。
2.统一指挥
统一指挥是联合指挥的核心要求。不论采用何种联合作战模式,都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机构,对参战的各军种作战力量进行统一指挥。统一指挥能够确保作战行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避免各军种各自为政、行动分散的情况。在作战过程中,联合指挥机构根据作战任务和战场态势,制定作战计划并下达作战指令,各军种必须严格按照指挥机构的指令行动,确保作战行动的高效有序进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