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君臣相背
沧海茫茫粒米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8章 君臣相背,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诏书首先送到文渊阁,杨廷和看后请四辅毛纪及六部尚书、左都御史一齐来到东朝房,把诏书传给他们看:“大家看看圣上给我们的回诏。”
诏书只有一句话,众人扫一眼即知,看后不由疑惑不解:朱宸濠应该是献俘典礼的另一个主角,圣上却把朱宸濠排除在典礼之外,这是什么意思?
罗钦顺是吏部尚书为外朝之首,先向杨廷和发问道:“石斋,圣上意欲何为?”
杨廷和叹口气道:“还请杨大司徒说明一下。”
户部尚书杨潭看一眼众人,又看看角落里听记的锦衣卫小校,说道:“上月圣上召我漏夜赶赴天津行在,问起征沙漠筹备粮饷之事。圣上可能在北通州即处决宸逆,然后率军直奔宣化府。”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无言以对。
几天后是丁丑日,司礼监太监魏彬从北通州来到北京传旨,让朝廷文武各个衙门只留一名佐贰官,凡是在京的官员连同内阁、皇亲、公侯伯、驸马俱赴北通州行在。
一时间京师汹汹传言曰江彬挟持圣上欲行兵变,所以召集诸大臣前往通州一网打尽。
杨廷和毛纪听到传言没有一点办法。踏马的,跟这帮虫豸在一起,又怎么能搞得好政治呢?
这个脑洞是正常人能想出来的?你们闲来无事不如去数青石板!
不得已,杨廷和毛纪亲自赶往北通州,通报后即被引进行宫。
杨廷和毛纪进书房行过朝常礼后,正德开口问道:“两位先生来此何事?”
杨廷和感觉正德的中气稍显不足,又偷眼看一眼正德的气色,似乎也略显苍白。
杨廷和心中踏实下来,一拱手说道:“前日多官会议逆贼宸濠罪状,臣等切惟宸濠悖逆天常、灭绝人纪、肆行反叛、覆载不容!
今幸皇上亲统六师,布昭圣武,罪人既得,亟宜明正典刑,以雪神人之愤。”
说着,杨廷和停顿一下等正德接话,不料正德一声不吭。杨廷和只能继续说下去:“但我朝祖宗以来,凡议拟大罪必于内阙,即古庙议之意;处决重囚必于市曹,即古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之意。此乃一定不易之成规,百五十余年莫之敢变。”
正德对于祖宗之礼法似乎并不在意。屋里没有外人,都是从小教育过他的老师,就直截了当地说:“杨先生,今年既然没有举办过郊祀,那献俘、告庙、祭天亦不急于一时,或者把宸逆先在通州正法再说。朕召集百官公侯皇亲来通州,就是想按礼制让你们来给宸逆议罪,再在通州明正典刑的。”
杨廷和闻言气血上涌,最后一次劝道:“社稷元凶既已就擒,此亟宜振旅还师之时也!顾乃经岁未返,道路若于候迎,公私疲于供应,内而人心危疑,外而四夷窥伺!
前日魏太监传旨,京师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请圣驾到京之日先行祭告。俟献俘之后将逆党奏请圣断,然后论功行赏诏告天下!
如此则大礼,既举大法以彰国是,不摇人心。皇上攘外安内之功兼备而无遗矣!”
正德摇摇头说:“吾意已决,杨先生勿复多言!就在通州将宸逆正法!
两位先生回到北京,宜对众官讲明内情,勿使中外惊疑。”
毛纪张张嘴正想站起来说几句,却见正德一挥手道:“朕身子有些乏了,今日就到这里。两位先生路上奔波辛苦,今晚且在通州歇息一晚,明日再回北京。”
杨廷和毛纪无可奈何,看见皇上有点疲倦,只能赶快告辞,叩了一个头,从书房退了出来。
两人出了行在大门,毛纪问道:“石斋,现在怎么办?明日回北京,众官又要说吾等无能,尸位素餐。”
内阁相公往往是这样,干的是调和鼎鼐的事,有时也会受上下夹板气,特别是正德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杨廷和等相公经常被群臣指责规劝圣主不力。
这次匆匆而来,两人都没有想到正德南巡回来仿佛破茧成蝶,脱开心灵禁锢达到新的境界,敢于正面拒绝老师了。
见杨廷和沉默不语,毛纪又建议道:“不如去找梁、蒋两人,吾等商议一个章程出来,局势并不是不可以挽救的。”
杨廷和呵呵一笑:“没用的。圣上此次南征,似乎真正长大,开始圣心独裁了。我们现在就回北京,天黑前能到的。”
毛纪理解杨廷和的心情。这通州,他们是一刻也不愿意多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