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雷群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6章 触控未来:交互方式的革新,重生缔造科技帝国,吃瓜雷群众,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指尖轻轻摩挲着芯片光滑冰凉的边缘,那枚承载着星辰未来的“盘古芯 I”仿佛还带着一丝刚刚测试完毕的温热。凌霄站在昆仑基地中央控制室巨大的舷窗(或模拟屏幕)前,目光从深邃的黑暗中收回,心中那股成功的激动如岩浆般奔涌之后,迅速冷却为更加坚硬的决心。
核心引擎已经就位,但这颗无敌的心脏,还需要同样出色的“眼睛”来感知世界,需要足够强劲的“血脉”来输送能量,更需要一个智慧的“灵魂”来完美驾驭。
他的思绪飞转,几乎没有丝毫停顿,直接转向控制台前那不断变幻形态的蓝色光点集合——盘古的交互界面。
“盘古,调出所有关于‘启明’项目输入方式的预研方案。”
(场景切换:决策会议室 - 虚拟\/物理皆可)
眼前的场景瞬间变换,或许是无缝切换到了一个简洁肃穆的虚拟会议室,或许他本人并未移动,只是控制室的环境光和全息屏幕聚焦到了新的主题上。钟叔和张斌的虚拟形象几乎是同步出现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他们的神情都还带着一丝刚刚见证芯片奇迹的兴奋余韵,但更多的是对凌霄下一步指令的专注。
“老板,芯片成了!接下来是…”钟叔花白的胡子微微颤抖,话没说完,就被凌霄抬手打断。
“芯片只是基础。”凌霄的声音平静无波,仿佛刚才那个激动握拳的人不是他,“现在,我们要为‘启明’选择一双合适的‘眼睛’,或者说,与用户交互的方式。”
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示意盘古展示。
全息屏幕上,首先出现的是当时市面上最流行的手机输入方式——密密麻麻的物理键盘,诺基亚的九宫格,摩托罗拉的翻盖全键盘,甚至还有一些笨重的轨迹球和早期pdA使用的、需要用小塑料棍使劲戳的电阻触摸笔。
凌霄看着那些图片和演示视频,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手指在空中随意比划了两下,模拟着按动那些小得可怜的按键,或者用触控笔费力点击的样子,最终毫不掩饰地微微摇头。
“太慢,太蠢,太反人类。”他的评价简洁而刻薄。
盘古适时地切换出基地的技术储备资料。
电阻屏的技术原理图、优缺点列表率先出现。“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盘古的合成音毫无波澜地介绍着,但屏幕上的演示画面却出卖了它——色彩灰暗,反应迟钝,手指划过时甚至能看到屏幕表面明显的凹陷和拖影,而且,无法识别多个触控点。
紧接着是声波屏、红外屏的技术资料,应用场景有限,体积和精度更是硬伤。
最后,屏幕上出现了一份标记着“前沿探索”的文件——电容式触摸屏。原理图复杂得多,涉及到透明导电膜、高介电常数材料、复杂的驱动电路和算法。优点显而易见:高透光率、高灵敏度、支持多点触控(理论上)…但缺点也同样刺眼:技术难度极高、关键材料不稳定、良品率低、成本惊人。
“就是它了。”凌霄的目光锐利如刀,直接锁定了电容屏的技术文档,食指在光滑的桌面上快速做出了几个后世智能手机标志性的动作——点击、滑动、双指缩放,动作行云流水,充满了对未来交互的笃定。
“用户的手指,就是最好的画笔和指挥棒。我们不需要借助任何额外的工具,屏幕本身,就应该是交互的界面!”他的语气斩钉截铁,眼神中充满了对那种直觉化、流淌般操作体验的向往。
钟叔的虚拟形象眉头立刻拧成了川字:“老板!电容屏…这…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先不说Ito膜的稳定性和蚀刻工艺,光是驱动Ic和多点触控的算法,就是个世界级难题!成本更是…”
盘古的合成音也适时响起,列出了一长串技术难点,屏幕上同步显示出复杂的材料分子结构模型和密密麻麻的工艺流程图,甚至闪烁起代表高风险的红色警告标识。
“我们要的不是改良,是革命!”凌霄打断了钟叔的疑虑,眼神扫过两人,“成本和难度从来不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体验才是!‘启明’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义交互!这个电容屏,尤其是多点触控,必须拿下!”
他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用户指尖在屏幕上起舞的场景。
*这玩意儿也配叫触摸?* 看着屏幕上还在播放的电阻屏演示,凌霄内心嗤之以鼻,*简直是侮辱用户的智商和耐心。必须一步到位,直接上电容,多点触控!这才是未来!哪怕烧再多钱,这块屏幕也必须拿下,它是“启明”的脸面,更是灵魂的一部分!*
“理论上可行,”盘古的合成音最终给出了评估,“但工程实现难度极高,需要材料、工艺、算法全面突破,时间…无法保证。”
“那就让它可行!”凌霄拍板决定,目光如炬,“盘古,钟叔,张斌,‘精卫’项目(电容屏代号)提升至与‘盘古芯’同等级别,资源无限倾斜!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能够满足‘启明’要求的多点触控电容屏样品!”
命令下达,虚拟会议室解散。压力,如同无形的潮水,瞬间涌向了昆仑基地深处的新材料合成中心和微电子制造中心。
(场景切换:新材料合成中心\/微电子制造中心 - 蒙太奇\/关键节点)
时间仿佛在高度压缩的科研攻关中失去了意义。
或许是几天,或许是几周。
超洁净的厂房内,穿着无尘服、如同宇航员般的身影(或者更高效的机器人手臂)在精密的仪器间穿梭。
真空腔体中,奇特的分子束流在基板上精准地沉积着比发丝还细万倍的透明导电薄膜;蚀刻机中,等离子体按照预设的路径,雕刻出肉眼无法分辨的电路图案;显微镜下,新合成的绝缘层材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滑与均匀…
盘古的计算核心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运转着,庞大的数据流模拟着材料特性,优化着工艺参数,推演着触摸算法。
全息屏幕上,代表良品率的曲线,如蜗牛般缓慢却又坚定地向上攀爬。
终于,某一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