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玄秘惊澜,李淳风,十三燚,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淳风随那唐将踏出家门,一步一回首,望着父母渐远渐模糊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知前路的忐忑,更有对亲长牵挂的不舍,可那眼底深处,决然之光仿若星辰闪耀,熠熠生辉。待行至官道,扬尘漫卷,马蹄声疾,恰似命运的鼓点,催促着他奔赴既定的传奇征途。
行了数日,渐近长安,一日薄暮,余晖将天际染得似火如荼,他们至一荒僻山谷。谷中静谧得仿若时间都已凝滞,唯闻风声在谷壑间低吟,草木在暮色里瑟瑟。正行间,蓦然一阵阴寒之气扑面而来,如冰刃割肤,马嘶人惊,前行的道路竟凭空泛起浓稠迷雾,雾色灰暗,透着彻骨寒意,隐隐间似有魑魅魍魉穿梭其中,张牙舞爪。
那唐将神色大变,拔剑在手,高呼:“何方妖孽,敢阻吾等去路!”然而回应他的,唯有阴森冷笑在雾中回荡,飘忽不定,令人毛骨悚然。李淳风却神色镇定,他自小研习玄学秘术,知晓此番定是邪祟作祟,当下闭目凝神,掐指一算,口中念念有词,须臾,猛地睁眼,眸光如电,喝到:“哼,不过是些山间孤魂,受阴气滋养,成了气候,妄图拦路,看我今日降你!”言罢,他从行囊中取出几张黄符,符纸之上朱砂符文仿若活物,在暮色下透着诡异红光。
李淳风脚踏七星步,身姿矫健,手中黄符挥舞,口中念诵古老咒文:“乾坤借法,律令九章,驱邪缚魅,破秽开光!”随着咒声,黄符脱手而出,化作几道金色光弧,直没入迷雾之中,刹那间,只听得一阵凄厉惨叫,迷雾仿若沸水般翻腾涌动,待光芒散尽,阴寒之气已然消散,道路重归清朗,唯见地上几缕青烟,残留着邪祟被诛的痕迹。
唐将看得目瞪口呆,对李淳风钦佩更甚,赞道:“小公子真乃神人也,若无你,吾等今日可要困在此处,遭那邪物毒手了!”李淳风谦逊一笑,“将军过奖,不过略通些皮毛法术,这世间邪不压正,只需洞悉其破绽,便能降伏。”
入了长安,那繁华帝都,街巷纵横,人来人往,叫卖声、谈笑声交织,宛如盛世的乐章。可李淳风却敏锐察觉,在这热闹之下,隐隐有股暗流涌动,仿若平静湖面下的汹涌漩涡。他被带入皇宫,太极殿内,唐高祖李渊高坐龙椅,周身散发着帝王威严,然眉眼间亦藏着对江山初立、局势未稳的淡淡忧虑。
李渊见了李淳风,见其虽年少,却气质不凡,眼眸中透着超凡脱俗的睿智,心生好感,问道:“听闻你身负奇学,能通天文、晓地理、断阴阳,朕如今新朝初建,百事待举,内有民生凋敝、匪患未平,外有突厥虎视眈眈,你可有良策助朕稳固社稷?”李淳风拱手一拜,朗声道:“陛下,国之兴衰,关乎气运、民生与天时地利。当下,可先兴水利、减赋税,抚百姓之心,厚积国力;对外,恩威并施,修盟好之约,固边疆防线,再徐图长远。且容臣夜观星象,窥测天机,为陛下详呈运势之变。”
李渊颔首称善,当下安排李淳风居于太史局,命他悉心钻研星象、推演国运。李淳风入住太史局,那庭院幽深,古柏参天,藏书阁内典籍满架,皆是天文、历法、谶纬奇书。每至夜晚,他登上观星台,仰望苍穹,只见星河璀璨,仿若诸神棋盘,星子闪烁,皆藏命运密码。
一晚,正值月满如盘,清辉洒遍,李淳风于台上布下法阵,燃起檀香,烟雾缭绕间,他入定凝神,灵魂似脱壳而出,遨游太虚。在星界之中,忽见紫薇垣黯淡无光,摇摇欲坠,旁有彗星划过,拖曳长尾,恰似不祥之兆;又观东方七宿,角宿芒角大动,主兵戈起,预示着边境将有战事烽火。李淳风大惊,待回神后,匆忙进宫面圣,将所见所闻如实呈报。
李渊闻报,神色凝重,即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众说纷纭,有人主战,欲挥师北上,以显大唐雄威;有人主和,担忧国力未足,恐难抗衡突厥铁骑。李淳风却进言:“陛下,此时战和皆需慎之,可先遣能言善辩之士赴突厥,许以厚利,暂稳其心,同时整军练武,囤积食粮,待时机成熟,再行决断。星象虽示警,却也留有机变,若应对得当,可转危为安。”李渊权衡再三,采纳其言,派使者前往突厥,又令李靖等将领厉兵秣马,悄然备战。
在太史局,李淳风除了关注国运,亦钻研奇门遁甲之术,欲穷究时空变幻、天地秘藏。一日,他于古籍中寻得一处关于“灵墟秘府”的记载,传言那是上古仙人封印神器之所,内藏可改天换地、助国运昌隆之物,然入口隐匿,机关重重,千百年来无人能寻得破解之法。李淳风心动不已,凭借对奇门之悟,推算出秘府入口或在终南山深处某隐秘山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