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集回归汴京,清明上河图史记,竹晴园,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清明上河图重归汴京》

南宋高宗年间,汴京的上空总是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曾经那车水马龙、繁华至极的街道,如今只剩残垣断壁,往昔热闹非凡的市井之地,处处透着破败与荒芜,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战乱岁月。

张择端,这位已两鬓斑白的画师,怀揣着那卷无比珍贵的《清明上河图》,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踏入了这片熟悉又陌生的故土。一路上,他看着那倒塌的房屋,断裂的桥梁,还有街边衣衫褴褛、眼神空洞的百姓,心中犹如被重锤敲击,悲痛之感难以言表。每一处废墟,都像是一把利刃,狠狠地刺痛着他的心,那些曾经鲜活的画面,与眼前的凄惨景象不断在他脑海中交替浮现,让他眼眶泛红,几欲落泪。

张择端深知,《清明上河图》承载着北宋的辉煌往昔,那画卷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是曾经汴京繁荣昌盛的见证。他想着,哪怕如今这座城市已千疮百孔,但绝不能让那段璀璨的历史就此被掩埋在尘埃之中,一定要让后人知道,汴京,曾经是多么令人骄傲的存在。

于是,他寻了城中一处相对开阔且还算完好的空地,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展示台。他小心翼翼地将《清明上河图》展开,那长长的画卷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仿佛在向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倾诉着过去的故事。

消息传开后,起初只是附近的一些百姓抱着好奇的心态前来。他们大多衣衫破旧,脸上带着生活的困苦与疲惫,但当他们的目光落在那画卷上时,眼中瞬间有了不一样的光彩。一位老者,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近,浑浊的双眼盯着画卷上热闹的街市、往来的行人、林立的商铺,嘴唇微微颤抖着,喃喃自语道:“这……这才是咱汴京啊,以前可真是热闹啊,那时候,每天都能听到商贩的吆喝声,闻到街边小吃的香味,哪像现在……”说着,竟流下了两行浑浊的泪水。旁边的人听着,也纷纷陷入了回忆,有人轻声叹息,有人眼眶泛红,大家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曾经的美好时光,对张择端此举满是感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有流离失所、在战乱中失去亲人和家园的难民,他们看着画卷,仿佛从那里面找回了一丝慰藉,找回了对生活的希望;有曾经家境殷实、如今却落魄的商贾子弟,他们回忆着家族昔日在这繁华都市里的辉煌,心中感慨万千;还有那些从小听着汴京繁华故事长大的孩童,睁着大眼睛,好奇又惊叹地看着画卷,不停地问着身边的大人各种问题,而大人们则耐心地解答着,把那段美好的记忆传递给下一代。

人群中,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在那里,久久凝视着《清明上河图》,眼中满是敬佩与思索。他走上前,对张择端深深作揖道:“张先生,您此举实在是太有意义了。如今这汴京虽已破败,但这幅图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创造的辉煌,也让我们更有勇气去重建家园啊。”张择端赶忙扶起他,感慨地说:“我只是不忍见那繁华就此消逝,想让后人都记得,咱们汴京,是有过那样光彩照人的日子的,只要咱们不忘,就总有重新振兴的那一天。”

而在人群的另一边,几位老者正围坐在一起,一边看着图,一边回忆着往昔。“还记得那汴河上的船只吗?一艘艘的,满载着货物,来来往往,那场面,可壮观了。”“是啊,还有那虹桥,人来人往的,可热闹了,多少买卖都是在那附近做成的呀。”他们的话语中,满是对过去的怀念,可眼神里,又渐渐燃起了对未来的期许。

日子一天天过去,来观看《清明上河图》的人依旧络绎不绝。这画卷仿佛成了一道光照进了人们灰暗的生活,让大家在这艰难的岁月里,有了共同的情感寄托和对往昔的缅怀。

有一位名叫李福的工匠,曾经靠着精湛的手艺在汴京城里打造各种精美的木器,生意红火。可金兵一来,店铺毁了,家人也失散了,他只能靠着给人打些零工勉强糊口。当他看到《清明上河图》里那熟悉的街道上摆放着的精美木器时,忍不住伸手想去触摸那画中的物件,眼中满是眷恋。他对张择端说:“张先生,看到这图,我就想起以前我做活的日子了,我这手艺可不能就这么丢了啊,我得把它传下去,等汴京重建了,我还要开我的木器铺子呢。”张择端听了,十分欣慰,鼓励他道:“对呀,咱汴京的手艺、文化,都不能丢,只要咱们有这心,总有一天能恢复往日的热闹。”

还有一位叫王秀的女子,原本家境优渥,擅长刺绣,常以汴京的美景为蓝本绣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战乱后,她也只能跟着家人四处逃难,生活困苦。看到《清明上河图》,她像是找到了灵感源泉,激动地对身边人说:“我要把这图里的景致都绣出来,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咱们汴京的美,哪怕现在没了,可在咱们心里,在这绣品里,它永远都在呢。”

在这期间,一些文人墨客也纷纷赶来,他们看着《清明上河图》,不禁诗兴大发,现场吟诗作词,用笔墨记录下此刻的感动与对往昔的追思。一位名叫刘渊的诗人,当场挥笔写下:“繁华旧梦汴京中,画里乾坤意万重。残壁难遮昔日景,犹存壮志待春融。”众人听了,皆拍手称赞,觉得这首诗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而城中的一些孩童,更是被这画卷深深吸引,他们常常围在展示台边,听大人们讲述着北宋时汴京的故事,然后在地上用树枝模仿着画里的样子画画。看着孩子们那充满好奇与憧憬的模样,张择端心中满是欣慰,他觉得这就是希望啊,只要下一代还铭记着这段历史,还怀揣着对美好往昔的向往,那汴京就总有重新焕发生机的一天。

随着《清明上河图》的展示持续进行,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甚至传到了一些南宋官员的耳中。有几位关心民生、心怀家国的官员,听闻此事后,特意前来观看。他们看到那画卷里展现的北宋盛世之景,再对比眼前汴京的荒凉,心中大为触动。其中一位名叫赵启的官员,回去后便向朝廷上书,建议加大对汴京的重建力度,要重视对北宋文化的传承,不能让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就此沉沦。他在书中写道:“观《清明上河图》,如见昔日汴京之盛,今虽遭战乱之劫,然其底蕴仍在,若能集众力以复之,必可重振我大宋之雄风,亦使百姓重拾安居乐业之景也。”这份上书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少官员的共鸣,大家开始商议起如何更好地重建汴京、复兴文化等事宜。

在民间,围绕着《清明上河图》也逐渐兴起了一股保护和传承北宋文化的热潮。一些曾经从事各行各业的手艺人,纷纷重拾手艺,开始制作一些带有北宋汴京特色的物件,或是传授技艺给年轻一代。一些有学识的人则自发地组织起来,收集整理北宋时期的故事、诗词、民俗等资料,想要将那段完整的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张择端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感慨与感动。他没想到,自己带回《清明上河图》的这一举动,能引发这么大的反响,能让这座几近绝望的城市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种。他知道,重建汴京的路还很长,要恢复北宋的繁华更是难上加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只要这份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期许还在,那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日子继续流转,《清明上河图》依旧静静地展示在那片空地上,它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每一个前来观看的人,都从这画卷中汲取着力量,带着这份力量,去为汴京的重生,为大宋的复兴,努力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明末的王朴

云上朱雀1

逆徒,你还要忤逆为师多少次?

暮霭烟尘

骑砍:从破落农庄开始

麦香屯少年

特种兵:悟性逆天,未婚妻叶寸心

混元大罗

杜克流:从希腊开始

丑兔

神陨重生

天机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