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成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6章 开元天宝,五千多个月亮,屈尊归来,周公成子,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中秋之夜的月亮,自古以来便是诗人笔下的常客,然而要写出新意,引发共鸣,却并非易事。王建却做到了,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中秋月夜的清冷画面:庭院中洒满银白的月光,树上栖息着几只寒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枝头的桂花。在这团圆的佳节,人人都在仰望明月,而秋思却不知会落入谁家。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将那份淡淡的秋思和浓浓的人情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同身受。

《唐才子传》称赞王建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用最平实的语言,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展现出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细微情感和深刻哲理。

王建带着最微薄的行囊和最丰盛的才华,在这世间漂泊,以梦为马,随处可栖。他的诗歌,便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财富。

中唐时期的诗坛,佳作频出,如繁星闪烁,然而诗人们自身的存在感却相对较弱。偶尔有名字传遍大街小巷的,大多是因为闹出了轰动一时的绯闻。

李益

唐代传奇《霍小玉传》问世之时,李益尚在人世。这部唐传奇中的名篇,讲述的正是李益的一段风流韵事和负心薄幸的故事。据说,他与妓女霍小玉相爱并约定相守一生,然而在约定的期限内,李益却攀附上了一门贵族亲事,为了自己的前程,他选择了抛弃霍小玉,从此躲避不见。霍小玉因相思成疾,最终含恨而死。

大唐大历年间,陇西有个叫李益的书生,年方二十就进士及第,次年又通过拔萃科考试,在京城等待天官的复试。六月盛夏,他到了长安,住在新昌里。

这李生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写得一手绝妙好词,在当时堪称一绝,前辈们对他也是赞不绝口。李生自恃潇洒风流,一心想寻个才貌双全的佳偶,寻遍了名妓,却总未能如愿。

长安有个叫鲍十一娘的媒婆,原是薛驸马家的丫鬟,从良已有十余年。她能说会道、八面玲珑,与各豪门贵族都有往来,在这牵线搭桥的行当中,堪称翘楚。李生曾多次诚心相托,又送了厚礼,鲍十一娘很是感激。

过了几个月,一日午后,李生正在住处南亭闲坐,忽听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竟是鲍十一娘来了。李生急忙整衣相迎,问道:“鲍卿,今日怎地突然前来?”鲍十一娘笑着说:“苏姑子,你可曾做过美梦?有位仙女下凡,不慕钱财,只爱风流才子,与你李十郎可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李生一听,兴奋得跳了起来,顿觉神清气爽、身轻如燕,拉着鲍十一娘的手又是拜谢又是夸赞:“若能与她相配,我这辈子做牛做马也甘愿!”接着便问女子的姓名住处。

鲍十一娘详细说道:“此女是已故霍王的小女儿,名叫小玉,霍王生前对她宠爱有加。她母亲叫净持,原是霍王的宠婢。霍王去世后,小玉因是庶出,被兄弟们分了些财产,遣居在外,改姓郑,外人都不知她是霍王女。这姑娘容貌艳丽无双,才情高雅出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昨日我去为她寻个如意郎君,把你的情况一说,她竟也知晓你的大名,满心欢喜。她住在胜业坊古寺曲,甫上车门宅便是。我已与她约好,明日午时,你只需到曲头寻那桂子,便能见到她。”

鲍十一娘走后,李生便开始精心准备,让家僮秋鸿去堂兄京兆参军尚公处借了一匹青骊驹,配上黄金勒。当晚,李生沐浴更衣,对着镜子反复端详,又是欣喜又是紧张,一夜未眠。

天刚亮,李生就戴上头巾,再次照镜,生怕有半点不妥,在屋里来回踱步,好不容易挨到中午。他急忙命人备马,快马加鞭直奔胜业坊。到了约定之地,果见一个青衣丫鬟在等候,见他便迎上来问道:“可是李十郎?”李生下马,丫鬟将马牵入屋内,匆匆锁门。

这时,鲍十一娘从里面出来,笑着说:“哪来的冒失小子,这般莽撞地进来?”李生还未及回答,就被引入中门。只见庭院中有四棵樱桃树,西北方向挂着一个鹦鹉笼,鹦鹉见李生进来,叫道:“有人来了,快放下帘子!”李生生性文雅淡定,但此刻心里也有些发怵,听到鹦鹉叫,更是惊愕得不敢往前走。

不一会儿,鲍十一娘引着净持下楼相迎,众人入内对坐。净持四十多岁,风姿绰约,笑语盈盈,对李生说:“早就听闻十郎才情出众、风流潇洒,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我有一女,虽没什么教养,但容貌也还过得去,若能与你相配,倒是桩美事。听鲍十一娘多次提起你的心意,今日便将女儿许配给你。”李生连忙道谢:“我不过是个平庸愚钝之人,没想到能得您青睐。若能娶得令爱,真是死而无憾。”

接着摆上酒菜,净持让小玉从堂东阁子中出来。李生一见,只觉满室生辉,小玉如琼林玉树般光彩照人,那眼神流转间更是摄人心魄。小玉在母亲身旁坐下,净持对她说:“你平日最爱念叨的‘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便是这位李十郎的诗作。你整日吟诵思念,今日见了,觉得如何?”小玉低头微笑,轻声说:“闻名不如见面,才子怎会无貌?”李生赶忙起身连拜,说道:“娘子爱才,我重美貌,咱俩这是才貌双全、两情相悦。”母女二人相视而笑,众人举杯畅饮。

酒过三巡,李生起身,请小玉唱歌。小玉起初不肯,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开口唱了起来。歌声清脆嘹亮,曲调精妙奇特。酒酣夜已深,鲍十一娘引着李生到西院休息。这院子幽静深邃,帘幕华丽。鲍十一娘让侍儿桂子、浣沙帮李生脱靴解带。

片刻后,小玉来了,言语温柔,神情妩媚。她解衣时,姿态万千,娇羞无限,二人相依相偎,恩爱缠绵,李生觉得就算是巫山神女与洛水之神的欢爱也不过如此。

半夜,小玉忽然泪流满面地看着李生说:“我本是歌妓出身,自知配不上你,如今因美貌得你宠爱,只盼你念着这份情。但怕有一天我容颜老去,你便移情别恋,让我无依无靠,像秋天的扇子被抛弃。此刻欢乐,却忍不住悲伤。”李生听了,不禁长叹,伸出手臂让小玉枕着,缓缓说道:“我此生心愿,今日得以实现。就是粉身碎骨,也绝不与你分离。你为何说这样的话?我这就用白绢写下盟约。”

小玉止住泪水,让侍儿樱桃拉开帷帐、拿着蜡烛,又取来笔砚。小玉闲暇时喜欢诗书,笔砚都是霍王家的旧物。她从绣囊中拿出一幅三尺长的越姬乌丝栏素绢递给李生。李生素来才思敏捷,提笔写下深情誓言,以山河为证、日月为鉴,句句真挚感人。写完后,小玉命人将其藏在宝匣之中。

此后两年,两人日夜相伴,如胶似漆。

第二年春天,李生因书判拔萃科登第,被授任郑县主簿。四月,即将赴任,他前往东洛拜谢亲友。长安的亲戚们纷纷摆宴饯行。此时春末夏初,景色宜人,酒阑人散,离别之情涌上心头。

小玉对李生说:“凭你的才学名声,爱慕你的人众多,愿与你结亲的也不少。况且你堂上有高堂,家中无正妻,此次前去,定会觅得佳缘,那盟约怕是成了空话。但我有个小小的心愿,想对你说,若你能记在心里,我便知足。你能否听一听?”李生惊讶地说:“我有何过错,让你说出这样的话?但说无妨,我一定照办。”

小玉说:“我今年刚满十八,你二十二岁。等你到而立之年,还有八年。我愿这八年与你尽情欢爱,期满后,你再另选名门闺秀结亲,也不算晚。那时我便遁入空门,了此余生,心愿足矣。”李生又惭愧又感动,泪水夺眶而出,对小玉说:“我曾对着白日发誓,生死相依。能与你相伴,犹恐不能遂愿,怎敢有二心?你放心,待我八月,定会回到华州接你,相聚不远。”

过了几日,李生便告别小玉,往东而去。到任才十来天,他就请假回东都探望家人。还未到家,母亲已与他商量好娶表妹卢氏之事,婚约已定。母亲向来严厉,李生不敢推辞,只得答应,婚期也近在眼前。卢家是名门望族,嫁女聘礼至少百万,李生家贫,只得四处借贷,于是借口有事,远赴江淮,从秋到夏,四处奔波。

李生自知辜负盟约,误了归期,便断了与小玉的联系,让亲友瞒着小玉,不透露半点消息。小玉自李生逾期未归,便四处打听消息,得到的都是谎言,日日不同。她求神问卜,心怀忧愁怨恨,一年多来,卧病在床,病情沉重。虽李生音信全无,但小玉对他的思念从未改变。她用尽钱财,让亲友传递消息,后来甚至私下让侍婢偷偷变卖箱中的衣物首饰,大多寄放在西市寄附铺侯景先家售卖。

有一次,小玉让侍婢浣沙拿着一只紫玉钗去侯景先家变卖。路上遇到内作的小玉工,玉工看到紫玉钗,上前辨认说:“这是我做的!当年霍王小女即将成年,让我做了这钗,给了我万钱,我一直没忘。你是谁?从何得来?”浣沙说:“我家娘子就是霍王女。家道中落,身不由己,丈夫去了东都,再无消息。她忧思成疾,已快两年。让我卖了这钗,换些钱去打听消息。”玉工听了,伤心落泪,说:“富贵人家的子女,竟落魄至此,真是令人伤感。”于是将浣沙带到延先公主宅,详述此事。公主也为之悲叹许久,给了十二万钱。

此时李生在长安已备好卢氏的聘礼,回到郑县。当年腊月,他又请假进城成亲,悄悄找了处安静居所,不让人知晓。

有个叫崔允明的明经,是李生的中表弟,为人忠厚善良。从前常与李生在郑氏处欢聚,情谊深厚,每次收到李生的信,都会如实告知小玉。小玉也常送些柴米衣物资助崔允明,崔允明很是感激。李生到后,崔允明便将此事告诉了小玉。小玉又恨又叹,说:“天下怎会有这样的事?”她遍请亲朋好友,千方百计找李生,李生自知理亏,又听闻小玉病重,羞愧难当,狠心不肯相见,早出晚归,躲避小玉。

小玉日夜哭泣,茶饭不思,一心只想见李生一面,却始终无法如愿。心中冤屈愤恨更深,病情愈发沉重,卧床不起。从此,长安城中稍有耳闻的人,风流之士都感叹小玉的多情,而正直之人都怒骂李生的薄情寡义。

到了三月,人们多外出春游。李生和五六个同伴去崇敬寺赏牡丹花,在西廊漫步吟诗。京兆韦夏卿是李生的密友,也一同前往,对李生说:“景色如此秀丽,草木欣欣向荣,可怜那郑小玉,含冤独居,你怎能狠心抛弃她?实在是无情之人。大丈夫不该如此,你要好好想想。”

众人正叹息责备之时,忽然有一位身着轻黄绸衫的豪士,手持红色弹弓,丰神俊朗,衣着华丽,身后跟着一个剪头胡雏,悄悄走来听他们说话。不一会儿,豪士上前向李生作揖说:“你可是李十郎?我家在山东,与外戚联姻,虽没什么文采,但喜爱结交贤才。久仰你的大名,今日有幸相见。我家离此不远,有歌姬美酒,骏马良驹,应有尽有,希望你能赏光一去。”李生的同伴们听了,都赞叹不已。

李生便与豪士一同策马前行,转了几个街坊,来到胜业坊。李生见已靠近小玉住处,心中不愿前往,便借口有事,想要回马。豪士说:“我家就在眼前,怎能忍心弃我而去?”说着便拉住李生的马缰,强行牵引前行。转眼间,已到小玉住处。李生神情恍惚,欲策马回去,豪士立刻命几个奴仆抱住李生,将他推进门内,随即锁门,喊道:“李十郎来了!”

一家人又惊又喜,声音传到外面。前一晚,小玉梦见一个黄衫男子抱着李生来到床边,让她脱鞋。小玉惊醒后告诉母亲,又自我解说道:“鞋与谐同音,脱鞋是解开之意,夫妇先合后解,怕是要永诀了。但既然有此征兆,想必能见到他,见面之后,我怕是活不成了。”

凌晨,小玉让母亲为她梳妆。母亲见她久病,神志恍惚,不太相信。但在小玉的再三恳求下,还是勉强为她梳妆。妆刚梳好,李生就来了。小玉缠绵病榻已久,起身艰难,需人搀扶,忽然听闻李生到来,竟一下子精神起来,自己起身换衣出门,仿佛有神助一般。

小玉与李生相见,怒目而视,久久不语。她身形瘦弱、面容憔悴,却仍难掩娇美之态,不时用衣袖掩面,回头看着李生,眼中满是哀怨。众人见此情景,无不唏嘘叹息。

不一会儿,几十盘酒菜从外面端进来,众人惊讶不已。一问才知,都是豪士命人送来的。于是摆好酒菜,众人入座。小玉侧身转向李生,斜视他许久,然后举起一杯酒洒在地上,说:“我身为女子,如此命苦;你身为男子,竟这般负心。我青春年少,却要含恨而终。母亲尚在,我却不能尽孝。从此歌舞声乐,都与我无关。我在黄泉之下痛苦不堪,都是拜你所赐。李君啊李君,今日便是永诀。我死后,定化作厉鬼,让你的妻妾,终日不得安宁!”

说着,小玉左手抓住李生的手臂,将酒杯掷于地,放声大哭数声,气绝身亡。母亲将小玉的尸体抱到李生怀中,呼唤她,却再也没有醒来。

李生为小玉披麻戴孝,日夜痛哭,哀伤不已。

将小玉下葬的那晚,李生恍惚间看见小玉在帷帐之中,容貌艳丽,宛如生前。她身着石榴裙,紫裆,红绿帔子,侧身倚着帷帐,手牵绣带,看着李生说:“多谢你来相送,到底还是有些情分。在这幽冥之中,怎能不感叹?”说完,便消失不见。

第二天,小玉被葬于长安御宿原,李生到墓地,极尽哀伤后返回。

一个多月后,李生娶了卢氏。但他心中悲伤,总是闷闷不乐。五月,李生与卢氏回到郑县。到县十来天,一天晚上,李生与卢氏正在睡觉,忽然听到帐外有呵斥声。李生惊起一看,只见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容貌温美,躲在帷幔后,连连向卢氏招手。李生惊慌失措,起身绕着帷幔追了几圈,那男子突然消失不见。

从此,李生心中充满疑虑和厌恶,猜忌不断,夫妻之间再无恩爱可言。虽有亲友多次劝解,李生的疑虑稍有缓解,但不久后又旧病复发。

一天,李生从外面回来,卢氏正在床上弹琴,忽然见从门外扔进一个斑纹钿花小盒子,一寸多宽,里面有块轻绢,打了个同心结,落在卢氏怀中。李生打开一看,里面有两颗相思子、一只叩头虫、一个发杀觜、少许驴驹媚。李生顿时愤怒至极,大吼大叫,声音如同豺狼虎豹,拿起琴就砸向卢氏,逼她说出实情。卢氏却始终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此后,李生常常对卢氏施以暴行,百般折磨,最后竟闹到公堂,将卢氏休弃。

卢氏走后,李生对家中的侍婢妾室,只要稍有亲近,就心生妒忌,甚至有因此将她们杀害的。

李生曾游历广陵,得到一个名叫营十一娘的美姬,容貌妩媚动人,李生很是喜欢。每次相对而坐,李生就对营十一娘说:“我曾在某处得到某姬,她犯了某事,我便用某法杀了她。”天天如此讲述,想让营十一娘惧怕自己,以整肃家风。出门时,他就用浴斛将营十一娘倒扣在床上,四周封好,回来后仔细查看,才肯打开。他还藏着一把短剑,锋利无比,对侍婢说:“这是信州葛溪的铁制成的,专斩有罪之人的头颅。”

总之,李生此后见到的妇人,都会无端猜忌,他后来又娶了两任妻子,情况皆是如此。这李生,终是被情所困,陷入了猜忌的深渊,落得个孤独凄凉的下场,令人叹息不已,也让人看到了负心之人的可悲结局,真可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啊!

这件事被曝光后,李益瞬间成为舆论的焦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谴责。

据史书记载,这段经历给李益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以至于他对自己的妻子也充满了猜忌和不信任。每次出门前,他都要将妻子捆绑起来,甚至脱光衣服用浴盆盖住才肯放心离去,其行为近乎病态,令人唏嘘不已。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是李益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写出,便迅速传诵开来,深受人们喜爱。《唐诗纪事》记载,此诗当时便被谱曲入画,在天下广为传唱,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看来,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八卦绯闻,还是优美的诗作,都能轻易地撩动唐朝人的心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白居易

作为中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白居易的一生同样难逃八卦的纠缠。

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拥有家妓三十余人,其生活之风流潇洒,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此外,他还曾写诗“逼死”名妓关盼盼,这一事件更是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然而,事实上,白居易在唐代诗人排行榜的前三甲中,是最具备从政条件和能力的一位,他的才华和抱负绝不应仅仅局限于娱乐八卦周刊的花边新闻之中。

正如许多学者所论,李白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文学才华更是惊才绝艳,但他却不谙封建体制的规则,性格高傲倔强,难以适应统治集团的运行机制;杜甫同样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且有着奉儒守官的家世背景,但他性情敦厚老实,“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在政治上也未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白居易的政治理想和见识器量,与李白、杜甫颇为相近,而他的政治能力却远远高出李杜二人。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白居易本应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以匡时济世为自己的终身使命,为大唐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命运却在他直言进谏后发生了转折。因触怒权贵,他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沉重的打击让他的人生信念发生了动摇。此后,他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轨道,从一个奋发进取、心怀天下的中青年官员,逐渐变成了一个消极避世、纵情声色的“油腻”老干部。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七)》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

临觞忽不饮,忆我平生欢。

我有同心人,邈邈崔与钱。

我有忘形友,迢迢李与元。

或飞青云上,或落江湖间。

与我不相见,于今四五年。

我无缩地术,君非驭风仙。

安得明月下,四人来晤言。

良夜信难得,佳期杳无缘。

明月又不驻,渐下西南天。

岂无他时会,惜此清景前。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悲哀。他纵情于声色犬马,怀念着昔日的友人,字里行间都埋藏着深刻的无可奈何。他的失败与退化,实际上并非他个人的过错,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与局限。在黑暗腐朽的政治环境下,即使是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人,也难以逃脱被命运捉弄的命运。

诗中提到他怀念的四个好友,其中便有元稹。

元稹

元稹聪明机智,才思敏捷,年少时便已崭露头角,享有才名。他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在诗坛上并称“元白”,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然而,元稹在政治上的遭遇同样坎坷不顺。虽然他一度官至宰相,但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阴谋策划下,最终被贬往外地,政治生涯遭受重创。

《使东川·江楼月》

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

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

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

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东。

唐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惯,白居易曾沿着各地的驿馆一路寻觅元稹的题诗,每当找到一首,便会欣喜若狂地和上一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元稹与白居易之间的情谊,堪称唐朝诗坛上最着名的“cp”,他们相互欣赏、相互支持,在诗歌创作上彼此唱和,共同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为中唐诗歌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稹一生情史丰富,其中与薛涛的恋情更是备受瞩目。薛涛才貌双全,是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她与元稹之间那段疯狂的姐弟恋,大约只维持了短短三个月。

一次道别后,元稹便一去不复返,从此消失在薛涛的世界里。薛涛深受情伤,心灰意冷之下,脱下了象征着尘世繁华的红裙,换上了道袍,从此青灯古佛,了却余生。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女诗人的笔触细腻而温柔,为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诗坛增添了几缕温情脉脉的色彩。然而,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薛涛的才华和情感终究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她只能独自默默吞咽着爱情带来的痛苦,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当薛涛在感情的世界里心灰意冷之时,在长安,她的同龄人韩愈也同样对政治感到失望和无奈。

韩愈

公元 819 年,在唐宪宗的带动下,长安城内掀起了一股狂热的信佛浪潮。

韩愈却秉持着自己的信仰和理念,没有迎合皇帝的喜好,而是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挺身而出,谏迎佛骨。他的这一行为触怒了唐宪宗,皇帝大发雷霆,甚至要以极刑处死韩愈。

幸得皇亲国戚纷纷为韩愈求情,他才得以保住性命,但最终还是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被贬离京之前,韩愈心情沉重,以为自己此生再也无法回到长安,便嘱托侄孙前来收殓自己的尸骨,其悲凉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这篇七古诗,是公元 805 年中秋之夜,韩愈在郴州所作。诗中充满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无奈,宦途的险恶和命运的无常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然而,即便身处困境,韩愈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初心,仗义执言,这种刚正不阿的傲骨和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不已。

唐诗发展到此时,已经隐隐呈现出一种轮回的迹象。

最为明显的表现,便是又一位天才诗人在二十七岁英年早逝,犹如当年王勃之殇,命运的轨迹似乎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重合,令人叹息不已。

李贺

李贺的诗作,大多是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的境遇以及内心深处的苦闷彷徨,同时也抒发了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他以奇崛的想象、独特的意象和瑰丽的辞藻,留下了诸如“黑云压城城欲摧”这般雄浑壮阔却又充满紧张氛围的诗句,描绘出战争将至的压抑场景;“雄鸡一声天下白”则以豪迈之笔,勾勒出破晓时分的光明与希望;“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将情感与天地相融合,道尽了岁月沧桑与人生感慨,这些佳句历经千年而传颂不衰。

他的想象力可谓天马行空、极为丰富,后人常常赞誉他为“鬼才”,称其诗作为“鬼仙之辞”。李贺继屈原、李白之后,在中国文学史上又树立起一座浪漫主义的丰碑,成为一位颇享盛誉的杰出诗人。

《绿水词》

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东湖采莲叶,南湖拔蒲根。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秋风。

这样温情脉脉、清新婉约的小调,在李贺那些充满奇幻色彩和深沉情感的诗作中,实不多见。恰似王勃在青春年少时展现出的无敌朝气,李贺也在自己最好的年纪,带着未竟的才华与梦想,匆匆离世,宛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虽短暂却璀璨夺目,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遗憾。

唐诗至此,开始走向那如回光返照般的最后辉煌。“小李杜”的登场,仿佛是这场盛大诗宴的尾声,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

杜牧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曾任宰相,可谓家世显赫。生长在这样的政治家庭中,杜牧表面上看是个潇洒不羁的情圣、风流才子,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实则是个忧国忧民的战略家,怀揣着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和深刻见解。

他所撰写的政论文,连北宋名相司马光都对其钦佩有加,赞不绝口。然而,杜牧一生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始终难以找到施展拳脚的舞台,几无用武之地。

究其原因,是他从政之时,恰逢牛李党争最为激烈的时期。杜牧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选择了做一个矛盾的超然派,试图保持中立,不依附于牛党或李党任何一方。但在政治的漩涡中,这种中立的立场往往难以立足,因为在权力的棋局里,永远只有两个阵营,必须做出选择,不存在中间地带。

可怜的杜牧,尽管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无奈地被政治斗争的洪流裹挟,始终无法走进权力的核心圈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在历史的角落里,发出一声壮志未酬的叹息。

《长安夜月》

寒光垂静夜,皓彩满重城。

万国尽分照,谁家无此明。

古槐疏影薄,仙桂动秋声。

独有长门里,蛾眉对晓晴。

杜牧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首饱含沧桑与无奈的诗呢?从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壮志难酬、老气横秋的晚年,岁月的磨砺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从曾经充满斗志、渴望大展宏图,到最后在政治的泥沼中挣扎、心灰意冷,唯有借酒消愁,沉醉在那无尽的悲凉之中。这首诗仿佛是他一生的写照,字里行间弥漫着悲凄与沧桑,让人为之动容。

和杜牧命运相似,堪称难兄难弟的,便是李商隐了。

李商隐

李商隐的一生,几乎是杜牧命运的翻版,同样无奈地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成为了残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的恩师令狐楚对他极为欣赏,甚至在临终之际,将撰写遗嘱这等重要之事托付于他,而非自己的亲生儿子,可见对其器重之深。与此同时,边疆大吏王茂元也对李商隐的才华青睐有加,不仅赏识有加,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期望他能有一番作为。

然而,命运弄人,令狐楚属于牛党,而王茂元则是李党成员。在那个党争激烈、水火不容的时代,李商隐夹在两党之间,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与徘徊之中。无论他如何努力,都难以摆脱党争的阴影,最终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在政治上始终郁郁不得志,其文学才华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党争的纷争所掩盖。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堪称“朦胧诗”的鼻祖,他的诗作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常常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含蓄委婉的艺术境界。一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试图解读他诗中的真正含意,却始终难以参透其中的奥秘,只能以晦涩难懂来暂且搪塞和解读。殊不知,这晦涩的背后,恰恰隐藏着他内心深处最为深刻的苦痛与无奈,那是对人生境遇的迷茫,对爱情的执着与失落,对政治理想的破灭与挣扎,种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化作了这一首首令人费解却又回味无穷的诗篇。

公元 858 年,李商隐在无尽的抑郁与苦闷中郁郁而终。此时,杜牧已先他六年离世。随着“小李杜”这两位最后的诗坛大咖相继陨落,如同星辰黯淡,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唐朝,也随之缓缓落幕。尽管唐朝在政治上还有半个世纪的苟延残喘,但对于唐诗而言,那曾经的辉煌与灿烂,已如过眼云烟,渐渐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唯有那一轮明月,依旧高悬于夜空,静静地见证着这一切。它曾照亮过唐朝诗人笔下的山川河流、亭台楼阁,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今,当我们回首凝望,那整整一个朝代的诗歌盛宴,那些诗人的豪情壮志与儿女情长,都已化作历史的尘埃,轻轻翻过,留下的唯有那永恒的月光,洒在岁月的书页上,供后人凭吊与回味,仿佛在诉说着那个盛世的繁华与落寞,以及诗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让我们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唐诗那穿越时空的魅力与震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战神龙王凌羽

阳光灿烂的时光

徒儿你无敌了,下山去吧

求求你让我火吧

斩神:哦豁?他俩的友谊,变质了

写着玩别催更

心声被偷听,她打烂绿茶女主的脸

菁菁河边草

网游:拾荒少年封神

夜无忧伤

炼刀录

烟火无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