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成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7章 姬昌的后人周公成子,屈尊归来,周公成子,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周公成子作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其家族历史可谓波澜壮阔、影响深远。那周文王姬昌,简直就是周朝历史天空中一颗璀璨无比、光芒万丈的巨星啊!他生于岐周,也就是今陕西岐山那片神奇的土地,乃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生来便肩负着家族的荣耀与使命,最终成为了周朝的奠基者,堪称一代绝世明君,连孔子都对他赞不绝口,称其为“三代之英”,这是何等至高无上的赞誉啊!
姬昌在位长达五十年之久,这五十年里,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超级引擎,推动着周国飞速发展。他每日勤于政事,那股专注劲儿,仿佛天底下除了国家大事,再无其他能入他的法眼。他深知农业乃国之根本,于是极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周国的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麦浪滚滚,仓廪逐渐充实起来。
而他广罗人才的本事,更是令人惊叹不已。仿佛他身上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无数贤能之士纷纷前来投奔。那姜尚,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吕望,被他拜为军师,军国大计皆向其问询。渭水之畔,灵钩待贤,混沌初开,灵炁氤氲,诸般天地法则隐匿于乾坤之间,诸般生灵皆循道而行,或争渡飞升,或沉沦轮回。然人间界历经千载征伐,帝业倾颓,王气黯然,致使苍生蒙难,妖邪纷起,尘世仿若阿鼻狱海,亟待贤能匡扶正道,再铸清平盛世。
于那岐山之南、渭水之滨,有一老者,白发苍苍如霜雪覆顶,长须飘飘似流云拂风,面容清癯却透着深邃睿智之光,身着一袭破旧麻衣,手持一杆修长钓竿,静坐在河畔一方巨石之上。其名姜尚,字子牙,本是那封神劫后仅存的大能者之一,身负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智,却甘愿隐匿于此,静候天命归期。
这钓竿非是凡品,竿身乃上古灵木所制,历经万载岁月沉淀,吸纳日月精华,木纹之中隐隐有灵芒闪烁,恰似星河流淌;那鱼线看似纤细如丝,实则是由天蚕吐丝与混沌灵液凝练而成,坚韧异常且能通感天地灵韵;至于鱼钩,更是奇异非常,竟是笔直无弯,宛如一道通天神针,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悬于水面三尺之处,不沾半点水渍,周围灵炁仿若受到召唤,纷纷汇聚而来,化作丝丝缕缕的灵雾缭绕其周,似是在演绎一场神秘莫测的灵幻之舞。
往来行人见此情景,皆摇头哂笑,只道这老者怕是痴傻疯癫之人,哪有这般钓鱼之法?莫说鱼儿不会上钩,便是虾蟹也难近身。更有那好事者出言嘲讽:“老丈,莫不是在此故作高深,卖弄玄虚?这般直钩无饵,莫说钓那河中鱼虾,便是钓月摘星亦是妄想!”子牙闻之,却也不恼,只是微微一笑,目光依旧凝视着那悠悠渭水,仿若眼前这纷扰俗世与他毫无干系,其心中所思所念唯有那冥冥之中尚未降临的天命之机。
其实,子牙此番作为,又岂是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窥探一二?他以灵识沟通天地,深知这看似平静的渭水之下,实则暗藏乾坤灵脉,是人间界与天界灵炁交融之关键所在。而他这看似荒诞的垂钓之举,实则是以自身为饵,引得那天地灵机交感,欲钓出这乱世之中的“王侯之运”。那直钩虽无饵,却蕴含着他对大道至理的深刻体悟和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之心;离水三尺,乃是超脱尘世凡俗之象,表明他志在高远,非是为那区区俗物所动。
时光悠悠,仿若白驹过隙,转瞬已是三载春秋。渭水河畔依旧人来人往,子牙的身影也渐渐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笑谈。然而,就在这看似寻常的一日,平静的渭水之上突然泛起层层灵波,灵炁翻涌之间,一道隐晦而强大的王者之气自水底升腾而起,直冲云霄。刹那间,风云变色,天地震荡,原本嬉笑嘲讽的众人皆被这突如其来的异象惊得瘫倒在地,面露惊恐之色。
只见那姜子牙神色不动,眼中却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精光。他猛地一提钓竿,只见那原本空无一物的直钩之上,竟钓起了一团闪耀着金色光芒的灵炁,灵炁之中隐隐有龙纹浮现,似是在诉说着王者的尊荣与天命所归。与此同时,远方的官道上,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缓缓行来,车驾之上所坐之人,正是那久负贤名、心怀天下的周文王姬昌。
姬昌自幼聪慧过人,精研八卦易理,对天地灵机变化亦有敏锐感知。此番出行,本是为了寻访贤能之士,以图挽救天下苍生于水火。行至渭水之畔,忽见这天地异象,心中顿有所感。待见到姜子牙那超凡脱俗的身姿和手中闪耀着灵芒的钓竿时,姬昌心中豁然开朗,知晓眼前这位老者便是他苦寻良久的济世之才。
姬昌快步上前,躬身行礼,恭敬言道:“晚辈姬昌,久闻先生大名,今日一见,实乃三生有幸。方才见先生垂钓之法甚为奇特,想必其中必有深意,还望先生不吝赐教。”姜子牙微微颔首,手中钓竿轻轻一挥,那团灵炁便缓缓融入姬昌体内。刹那间,姬昌只觉一股雄浑无比的力量在体内涌动,原本对天下大势的诸多困惑也在瞬间明晰起来。
姜子牙目光深邃地看着姬昌,缓缓说道:“大王,天下苍生久历战乱,苦不堪言。子牙虽一介草民,却也不忍见此乱世之象。今以这渭水之钓,引得大王前来,实是天数注定。此钓非为鱼,乃为钓这世间之清平,钓那万民之安康。大王身负王气,当顺天应人,兴兵伐纣,拯救黎庶。子牙愿效犬马之劳,辅佐大王成就这万世不拔之基业!”
姬昌闻言,欣喜若狂,再次拜谢道:“先生之言,振聋发聩。姬昌得先生相助,实乃周国之幸,天下之幸!”说罢,便命人备好车驾,恭请姜子牙上车,一同返回西岐。
此后,姜子牙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谋略智慧,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整顿军备、广纳贤才、推行仁政,使得周国日益强盛,民心归附。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和惨烈征战,终于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推翻了暴虐无道的商纣王统治,建立了辉煌灿烂的周朝,天下重归太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岁月悠悠,这段“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世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后世人传颂此事,不仅是赞叹姜子牙那惊世骇俗的智慧和超凡入圣的耐心,更是从中领悟到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当命运的洪流尚未涌起之时,与其盲目地挣扎求存、四处奔波,不如沉下心来,默默修炼自身,以一颗平常心等待时机的降临。有时候,看似吃亏上当的行径,实则是在为未来的辉煌成就埋下伏笔;而心甘情愿地顺应天命,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以一种更高远的眼光和更豁达的胸怀去拥抱那未知的命运,在时机成熟之际,方能如那太公垂钓一般,钓起属于自己的王侯霸业,成就一番经天纬地的丰功伟绩。
在姜尚的辅佐下,姬昌如虎添翼,周国的势力更是蒸蒸日上。此外,还有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等,这些来自各个部落的贤士,都被姬昌以礼相待,纷纷归附其麾下,心甘情愿地为他效犬马之劳。
姬昌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更是超凡绝伦。他先后收附了虞、芮两国,让周国的版图不断扩大。紧接着,又以排山倒海之势攻灭了黎、邘等国,那气势,简直如同汹涌澎湃的洪水,不可阻挡。最终,他建都丰京,让周国的政治中心更加稳固,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起《周易》,那更是姬昌的一大传奇贡献啊!旧传此书便是由他所演。想当年,他在那神秘的八卦世界里畅游,凭借着自己的绝世智慧和敏锐洞察力,将上古伏羲氏创造的先天易、神农氏创造的连山易、轩辕氏创造的归藏易,悉心钻研,反复揣摩,最终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了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还配上了卦辞、爻辞。这《周易》可不得了啊,它就像一部神秘的天书,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那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仿佛拥有着无穷的魔力,能够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了变化的玄机。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一众圣贤的推论解读,才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周易》一书。这《周易》的影响力简直大到了夸张的地步,它成了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深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不可或缺。
姬昌的父亲季历,那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啊!他励精图治,带领周国对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那场面,可谓是烽火连天,金戈铁马,杀得戎狄部落丢盔弃甲,取得了辉煌至极的胜利。周国的势力在他的带领下,如日中天,不断扩张。然而,这却引起了商王的猜忌,那商王文丁,心眼比针尖还小,为了遏制周族势力,竟然使出了阴险狡诈的手段。他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其为“方伯”,号称“周西伯”,让他做那西方诸侯之长,实则是将他软禁了起来。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季历受尽了折磨,最后商王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忍地杀害了他。周人怀着悲愤的心情,将季历葬于楚山,那一声声悲痛的哭喊,仿佛要把天空都撕裂开来。
季历死后,姬昌继承了王位,成为了西伯昌。《唐语林·卷二·文学》中对他的记载,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仁德与风范:“姬昌好德,吕望潜华。城阙虽近,风云尚赊。渔舟倚石,钓浦横沙。路幽山僻,溪深岸斜。豹韬攘恶,龙钤辟邪。虽逢相识,犹待安车。君王握手,何期晚耶?”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位谦逊有礼、德高望重的君主形象,他的品德就像那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整个周国。
姬昌继续推行着他的德政,对内奉行德治,大力提倡“怀保小民”,他对百姓的关爱,那真是如同春风拂面,温暖人心。他实行“九一二助”的政策,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只纳九分之一的税,这对于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恩赐啊!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让周国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他自己的生活也是极其勤俭,穿着和普通百姓无异的衣服,还经常到田间劳动,与百姓同甘共苦,兢兢业业地治理着周国。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岐周的国力日渐强大,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再看看那商纣王,简直就是一个昏庸残暴到了极点的君主。他发明了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炮烙之刑,命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犯人一滑倒就会跌落到火坑里,瞬间皮焦肉烂,死于非命。而他那宠妃妲己,更是心如蛇蝎,看见此等惨状竟然笑个不停。商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便一直强逼犯人受此酷刑,这简直是丧心病狂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姬昌得知后,义愤填膺,诸侯和百姓们更是对商纣王恨得咬牙切齿。姬昌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百姓,毅然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来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这个贪财好色的家伙,一看到那么多的宝物和美女,顿时心花怒放,欣然答应了姬昌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姬昌的这一善举,赢得了天下百姓的衷心爱戴,他的威望也因此如日中天。
随着周国的日益强大,姬昌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展,他受封为三公,拥有了雍州之域,势力更是扩展到了江汉地区,诸侯归附者多达六州之众。这可把商王朝吓得不轻,那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像一条阴险的毒蛇,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啊!”纣王听了这话,顿时心生嫉妒和恐惧,于是下令将姬昌拘于羑里。在那阴暗潮湿的羑里狱中,姬昌遭受了巨大的磨难,但他并没有被困境打倒,反而在狱中继续推演《周易》,将自己的智慧和感悟融入其中。
周国的大臣们可不甘心他们的君主被困在狱中,于是散宜生等人四处奔走,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氏美女等众多宝物送给纣王。纣王一看到这些稀世珍宝和美女,顿时高兴得合不拢嘴,说道:“仅此一物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还赐给他弓矢斧钺,让他拥有了专政大权。这可真是峰回路转啊,姬昌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大臣们的忠诚,终于摆脱了困境,重新回到了周国。
《史记·周本纪》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了激烈的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就像两只斗红了眼的公鸡,互不相让。没办法,他们只好请姬昌来仲裁。当他们来到周地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序,一片和谐融洽的景象。他们顿时感到惭愧不已,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于是相互礼让而去。诸侯们听闻了这件事,对姬昌更是敬佩有加,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此时的姬昌虽然还只是一介诸侯,但他却凭借着自己的品德和智慧,成为了天下诸侯们的道德楷模。西伯昌断虞、芮之讼,也成为了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周人将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告邑”的命名也无疑有着秉承这一制高点的意义。在诸侯们的纷纷拥戴下,西伯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清华简《保训》篇作为周文王给周武王的遗嘱,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篇中讲述“顺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其核心思想就是中道。通过舜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周文王对“中”的重视和推崇。从这篇简文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商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周文王的对商策略以及周人的治国理念,甚至还能探寻到儒家思想的渊源及其发展历程,简直就是一把打开历史神秘大门的钥匙啊!
周文王五十年,这位伟大的君主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崩逝而去,享寿九十七岁,最终葬于毕。他的太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在周文王的统治下,周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为周武王日后推翻商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文王二年,周攻灭邘;三年攻灭密;五年攻灭黎等国,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的后顾之忧。戡黎、伐邗的军事行动,更是对商都朝歌构成了直接威胁。周文王六年,周又灭崇,建立丰邑,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接着,周文王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惊人形势。《论语·泰伯》中所说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岐周当时的强大实力,天下诸侯大多归服于周,而殷商则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破船,随时都可能沉没。
周文王的妻子是太姒,她温柔贤惠,与周文王携手走过了许多岁月,为他生下了众多杰出的儿子。其中,嫡长子伯邑考,品德高尚,才学出众;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继承了周文王的遗志,最终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还有周公旦,也就是姬旦,他辅佐周武王和周成王,为周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及管叔鲜、蔡叔度、曹叔振铎等等,他们各自在周朝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书写着周朝的辉煌篇章。
总之,周文王姬昌及其家族的历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深刻的智慧。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前行。而周公成子作为周文王的后代,也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使命,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至于说司马迁,虽然他在史学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与周文王这样的伟大人物相比,也只能算是萤火之光与皓月之明的差距了。毕竟,周文王的功绩和影响力实在是太过巨大,太过深远,简直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历史高峰啊!
周文王被后世儒家推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道德观念上,他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这种观念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相契合。他对长者尊重、对幼者慈爱、对贤能之士以礼相待,体现出儒家理想中君主的道德品质,成为后世君主和君子修身立德的榜样。
在政治理念方面,周文王对内奉行德治。他提倡“怀保小民”,关心百姓生活。像实行“九一二助”的政策,让农民助耕公田,只缴纳九分之一的税,减轻百姓负担,使农民能有所积蓄,刺激劳动兴趣。而且,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政策也展现出他的仁政思想,这与儒家“为政以德”理念相符,被儒家视为理想的政治模式。
在社会秩序构建上,周文王治理下的周国秩序井然。例如,虞、芮两国因纠纷找他仲裁,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的景象后,自觉惭愧而礼让离去。这种社会和谐有序的状态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也使得周文王成为儒家眼中能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典范。
文化贡献方面,旧传《周易》为周文王所演。《周易》经过他的整理,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它以阴阳变化阐述社会现象等诸多理念,经过周公、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推论解读,成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诸子百家之源。这让周文王在文化层面上也成为儒家推崇的对象。
八百步定周朝天命。华夏大地,悠悠千古,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无数传奇故事,而周文王背负姜子牙八百步成就周朝八百年基业的传说,宛如一颗璀璨星辰,闪耀着神秘而夺目的光辉,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不衰,津津乐道。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这段传奇佳话时,一个极具诱惑且耐人寻味的问题不禁从心底油然而生:倘若周文王当年能够鼓足余力,再多迈出那几步,是否真的能够逆天改命,延续周朝千秋万代的不朽辉煌?抑或,这看似简单的步数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被岁月尘封、被世人长久忽略的惊天玄机?
“钓的不是鱼,而是王!”
且看那滔滔渭水河畔,一位白发苍苍、须髯飘飘的老者宛如雕塑般稳稳端坐在一方光滑巨石之上,手中紧握钓竿,那细细的线头高高悬于水面之上,仿若连接着天地乾坤的神秘丝线。这般奇特景象,静谧中透着说不出的诡异,让人不禁心生疑惑:一根纤细的鱼线,既未触及水面,钓钩之上更是不见半点鱼饵的踪迹,如此情形,莫说钓到鱼,怕是连虾蟹都难以吸引,他却这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执着坚守,究竟所为何来?
更为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般奇异场景竟然持续了漫长岁月,数年如一日,从未有过丝毫更改。清晨的山风宛如灵动的精灵,轻轻拂过他那坚毅的面庞,在河面上卷起层层涟漪,俏皮地撩起他那破旧的衣襟,却无法撼动他如磐石般的身躯分毫。
在周边众人眼中,姜子牙这等钓鱼之举早已沦为街头巷尾的笑谈。邻里乡亲谈及他时,无不摇头叹息,皆认为他年事已高却不务正业,整日里做着这等荒诞不经的事情。甚至连与他朝夕相伴的妻子,也因实在看不过眼,在多年前的一个冬日,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猛地将他踹入了冰冷刺骨的河中,引得众人一阵惊呼。
村里的人们实在难以明白,他这般苦苦坚持,到底想要钓到什么。是鱼吗?显然不是。一位好事的老者曾满脸嘲讽地凑近他,咧着嘴问道:“姜老头,瞧瞧这水里的鱼连瞧都不瞧你一眼,怕是你这把老骨头要活活饿死喽!”姜子牙闻听此言,却只是微微扬起嘴角,露出一抹神秘莫测的微笑,轻声答道:“我岂是在钓鱼,我钓的乃是愿者上钩!”
他所等待的,正是那个命中注定会与他携手并肩、一同扭转乾坤、改变天下格局的人。而就在姜子牙于渭水之滨持竿静候天命降临之时,在遥远的另一方天地,另一位深陷困境却胸怀大志的人也正在为了天下苍生四处奔走操劳。此人便是当时名震一方的西伯侯姬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