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成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7章 姬昌的后人周公成子,屈尊归来,周公成子,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彼时的周部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恰似一艘在狂风暴雨中飘摇的孤舟。商纣王暴虐无道,昏庸至极,朝廷上下腐败丛生,犹如被白蚁蛀蚀的朽木,摇摇欲坠。天下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民怨沸腾,犹如即将喷发的火山,只等一个契机便会爆发。纣王对姬昌势力的崛起心生忌惮,犹如惊弓之鸟,不仅曾将姬昌囚禁于羑里那暗无天日的牢笼之中,还时刻派遣密探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让姬昌的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然而,姬昌岂是等闲之辈,他敏锐地察觉到,若要彻底改变周部落的命运,唯有一条路可走,那便是兴兵伐纣,推翻这腐朽的殷商统治。
姬昌曾广撒英雄帖,派人四处招揽贤能之士,一时间,众多仁人志士慕名前来投奔。然而,这些人或才疏学浅,难当大任;或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始终未能出现那位他梦寐以求、能够辅佐他成就霸业的全才。
终于,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这一天,姬昌麾下的将领南宫括外出打猎,途径渭水之畔。偶然间,他的目光被河边一位垂钓的老者所吸引。出于好奇,他上前与姜子牙攀谈起来,谁知几句交谈之后,南宫括的态度瞬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从最初的轻视不屑逐渐转为震惊与钦佩。他那敏锐的直觉告诉他,眼前这位老者绝非寻常之人,必定身负惊世之才。
南宫括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快马加鞭赶回西岐,心急火燎地将此事禀报给姬昌。他言辞恳切,声情并茂地极力推荐姜子牙,信誓旦旦地说此人或许正是主公寻觅多年的贤才,宛如天赐瑰宝。姬昌听闻此言,顿时欣喜若狂,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当即命人备好车马,心急如焚地亲自前往渭水河畔。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姬昌乘坐的马车缓缓抵达钓鱼台。远远望去,只见那须发皆白的姜子牙正端坐在河边,宛如仙人下凡,垂竿不语,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姬昌见状,心中敬意油然而生,急忙下马,快步走到姜子牙跟前,恭恭敬敬地拱手行礼,声如洪钟地问道:“先生在此长年垂钓,不知所钓者为何物?”
姜子牙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仿佛能看穿世间万物,他凝视着姬昌,一字一顿地说道:“我钓的乃是明君圣主!”
姬昌闻言,内心猛地一震,仿若被一道闪电击中。他原本以为自己会遇到一位普通的隐士,却万万没想到姜子牙竟在此等候多时,仿佛一切早已被命运安排妥当,只等他今日前来赴约。姜子牙继续说道:
“如今天命已悄然归周,纣王无道,天下百姓对其失望已久。倘若大王您有施行仁政、拯救苍生之志,老臣愿倾尽毕生所学,助君成就千秋霸业!”
这短短几句话,宛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让姬昌彻底心悦诚服。他深知,眼前此人正是自己多年来求贤若渴、苦苦寻觅的答案。他毫不犹豫,当即双膝跪地,向姜子牙行跪拜大礼,言辞恳切地说道:“孤多年来四处求贤却一无所获,今日得遇先生,犹如久旱逢甘霖,恰似病人得良药。恳请先生随我回西岐,共商治国安邦之大计!”
姜子牙却并未立刻应允。他目光深邃地看着姬昌,微微摇头,缓缓说道:“大王若是真心求我相助,便需证明您的诚意。”说罢,他提出要姬昌背他行走一段路程,以这看似简单的举动来检验姬昌的真心与决心。姬昌闻言,没有丝毫犹豫与迟疑,立刻俯身将姜子牙背起,迈着坚定的步伐,沿着河岸一步步缓缓向前走去。
清晨的阳光穿透山间的层层云雾,如金色的丝线洒在渭水河畔,为这片神秘之地增添了几分神圣的气息。姬昌背着姜子牙,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着,他的呼吸逐渐变得急促粗重,脚步也越发沉重起来,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泥泞沼泽之中,举步维艰。寒风裹挟着河水那刺鼻的腥味扑面而来,如冰冷的刀刃般沁入骨髓,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然而,这位西伯侯的眼神中却没有丝毫动摇与退缩。他的额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每一步都好似在攀登一座高耸入云、陡峭险峻的山峰,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姜子牙稳稳地坐在姬昌的背上,手中的钓竿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仿佛在为这场特殊的旅程打着节拍。他并没有开口催促,也没有为姬昌指引方向,只是默默地数着姬昌脚下迈出的每一步,那平静的面容让人捉摸不透他内心的想法。这沉默压抑的氛围让随行的众臣感到紧张不安,他们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解,甚至开始暗自怀疑姜子牙是不是在故意戏弄他们敬爱的主公。然而,姬昌的心中却没有丝毫怨言,他坚信姜子牙的要求必定有着深刻的含义,因为他深知,真正的大贤之人,其智慧高深莫测,远超常人的想象。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这段旅程显得格外漫长而艰辛。姬昌的双腿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脚下的每一步都像是陷入了无尽的深渊,难以自拔。他偶尔会艰难地回过头望去,看到姜子牙那波澜不惊的面容,不知为何,心中却莫名涌起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继续前行。
“八百步!”姜子牙在心中默默数着,当最后一步稳稳落下时,他终于缓缓开口:“大王,够了。”
听到这句话,姬昌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小心翼翼地将姜子牙轻轻放下,此时的他,几乎耗尽了全身的力气,整个人摇摇欲坠,险些跪倒在地。随行的南宫括眼疾手快,急忙上前搀扶,却惊愕地发现姬昌脸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双腿也几乎失去了知觉,仿佛被抽走了筋骨。南宫括心疼不已,轻声劝道:“主公,您已竭尽全力,为何不早些停下休息?”姬昌摇了摇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抬眼望向姜子牙。
此时,姜子牙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意。他缓缓环顾四周,目光深邃地扫过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近处波光粼粼的河流,最后落在姬昌那疲惫却坚毅的面容上。他用低沉而庄重的声音慢慢说道:“主公,您刚刚背我走了八百步,这正是周朝未来的气数——八百年。”
此话一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人群中炸开,众臣皆惊得目瞪口呆,面面相觑。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区区的八百步,怎么可能与未来的国运紧密相连?这实在是太过离奇,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然而,姜子牙的神色却异常严肃,没有半点开玩笑的意思。他低声继续说道:“天命早已注定,周室的气数将延续八百载。这八百步,不仅仅是主公您坚韧毅力的象征,更是周朝兴盛繁荣的根基所在。”
姬昌听闻此言,若有所思。他抬头望向远方,又回头看了看身后那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心中渐渐明白,这一切或许不仅仅是体力的极限,更是命运的安排,是人力无法抗拒的命数使然。
然而,这八百步究竟为何如此精确?为何不多不少恰好是八百年?这其中的奥秘无人知晓,也无人敢继续追问。众人只能怀着敬畏之心,默默地相信,姜子牙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源于他对天道玄机的深刻洞察与领悟。
“背错的方向与气数”。姬昌背着姜子牙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每一步都仿佛承载着周朝未来的兴衰荣辱,沉重如山。山河寂静无声,唯有他那粗重的喘息声和脚下踩动枯叶发出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河畔回荡。他的身后,众臣们屏气敛息,目不转睛地紧紧盯着这沉重而又充满历史意义的背影,心中既紧张又期待。
此时此刻,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看似平凡无奇的八百步,竟会隐隐预示着未来八百年的国运走向。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姬昌在背负姜子牙的过程中,一次不经意间的转向,也将悄然决定周朝日后兴衰分裂的命运轨迹。
当姬昌艰难地走过大约三百步时,他只觉双腿酸麻胀痛,仿佛有千万根钢针在刺扎一般,每迈出一步都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先前遭受的牢狱之灾尚未完全痊愈,此时的他早已体力透支,接近极限。然而,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股坚定的决绝,没有丝毫停下的意思。他紧咬牙关,强忍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继续前行。背上的姜子牙虽然年迈体弱、身形消瘦,但在姬昌的感觉中,却犹如一座无形的巍峨高山,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步履愈发沉重艰难。他的每一步都深深陷入土地之中,仿佛要将自己的足迹永远烙印在这片渭水河畔的山川大地之上,成为历史的见证。
忽然间,一阵凛冽的寒风从东方呼啸而来,卷起一片河边的枯黄落叶,飘飘悠悠地从姬昌眼前划过。姬昌顿感寒风刺骨,如刀割般难受,下意识地停下了脚步,弯下腰大口大口地喘息着,试图缓解一下身体的不适。他艰难地抬起头,环顾四周,发现前方道路崎岖坎坷,布满了荆棘碎石,而西边则是一片开阔平坦的荒地,地势较为平缓。为了让自己疲惫不堪的身体稍作喘息调整,他来不及多想,便转身背着姜子牙向东走去。这看似不经意的一个选择,却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在无形中悄然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轨迹,成为了周朝命运的转折点。
等到姬昌最终精疲力竭地停下脚步时,他已经累得瘫倒在地,几乎失去了意识。这时,姜子牙轻声问道:“主公,刚刚这一番背行,可曾知晓自己走了多远?”
姬昌无力地摇了摇头,喘着粗气有气无力地答道:“不曾细数,只是一路咬牙坚持向前。”
姜子牙微微点了点头,抬起手缓缓指向姬昌来时的路,神色凝重地说道:“方才主公先向西行近三百步,后又向东行了五百步。主公是否知晓,这东西方向的变化,已然隐隐对应着未来周室的国运分割?”
姬昌听闻此言,顿时惊得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震惊与疑惑。他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坐直起来,目光炯炯地紧紧盯着姜子牙,急切地问道:“先生此话究竟何意?我不过是随意而行,怎会想到竟会影响周室气运?这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姜子牙淡然一笑,神色平静地说道:“主公有所不知,这世间万物的运行皆有其因果循环,天命既定,您刚刚的行走方向,恰好与周朝未来的命运紧密相连。向西行的三百步,正是西周的兴盛繁荣之期;向东行的五百步,则是东周的延续余韵。两者相加,便是周朝总共的八百年国运。”
姬昌闻言,如遭雷击,整个人怔怔地呆住了。随行的文武百官们也在一旁面面相觑,脸上既有震惊之色,又充满了茫然与困惑。原本,他们以为姜子牙所说的八百步不过是一种象征意义的隐喻,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祝愿和期许,却万万没想到,这其中竟蕴含着如此精准的天命推演和玄机奥秘。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姬昌的这一次随意转向,竟然会将周朝的历史分为截然不同的东西两段,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难以捉摸。
“为何西周仅有三百年,而东周却能延续五百年?”姬昌满心疑惑地追问道。他是一个聪慧睿智、善于思考的君主,此时虽然疲惫至极,几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内心对这未知的天命却充满了强烈的好奇与探究欲望。
姜子牙缓缓摇了摇头,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主公,东西周虽各有其气数长短,但究其兴衰的根源,却并非在于行走步数的多少,而在于后世君臣能否谨守仁义之道。西周时期,虽国祚相对较短,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乃是兴盛繁荣之世;东周之时,虽延续时间较长,却多为乱世纷争,诸侯割据,礼崩乐坏。未来的一切,皆取决于周室后代君王的德行与作为。”
这一番话如同一记沉重的警钟,在姬昌的心中轰然敲响,振聋发聩。他低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双手紧紧握拳,仿佛想要凭借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去扭转这既定的命运轨迹。然而,他心中也清楚地明白,正如姜子牙所言,天命不可违,气数早已注定,唯有秉持仁德之心治理国家,才能真正延续周朝的江山社稷。
从那以后,渭水河畔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便被人们代代相传,口口相颂,成为了千古佳话。而姬昌那无意间的一次转向与东西周的分裂命运,也如同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深深地嵌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引得无数后人竞相猜测、探寻其中的奥秘,却始终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
“为何不多背几步?”
当姬昌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筋疲力尽地走完那八百步,听到姜子牙宣告“周朝八百年”的那一刻,他的心头猛地一震,既有难以言表的惊喜与激动,又隐隐泛起一丝不甘与遗憾。八百年,这无疑是一段辉煌灿烂、漫长悠久的历史,若周朝真能延续如此之久,足以在后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令无数人敬仰瞩目。然而,当他逐渐冷静下来,仔细思索其中的细节时,一个大胆的念头不禁从心底涌起:如果每一步都真的能够对应一年的国运,那为何自己当时不再鼓足勇气,多走几步,让周朝的江山更加稳固长久,千秋万代永享太平呢?
当时,姬昌气喘吁吁地瘫坐在渭水河畔,他用尽全身力气抬起头,望向姜子牙,声音沙哑干裂却带着几分急切与渴望:“先生,我背您走了这八百步,您许我周朝八百年基业。这既是天命的安排,也是大喜之兆。但孤心中实在不解,若我当时再多走几步,是否真的能够延续周朝的气运,让我大周的后世子孙尽享荣华,永享太平福祉?”
姜子牙听到这话,脸上浮现出一抹神秘而深邃的笑意。他并未立刻回答姬昌的问题,而是缓缓转过头,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四周的山河大地,又缓缓抬眼望向那遥远而未知的远方。他的目光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穿透历史的迷雾,看到未来的兴衰沉浮、沧海桑田。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庄重:“大王,这八百年,乃是天命所定,不可更改。即便您当时再多走几步,看似在表面上能够延长周朝的岁月,但实际上却未必能够改变最终的结局。”
这句话犹如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姬昌心中刚刚燃起的一丝希望之火,让他的心情一下子跌入了谷底。他忍不住追问道:“这是为何?既然命运由我这一番背负所决定,为何不能再进一步?难道天命就真的如此不可动摇,无法稍作改变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