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农具的发展
孤者自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3章 农具的发展,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孤者自怜,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预防还剩最后一个内容,那就是气候突变。
很多朝代都有负责观察天象的人,这是好事,大家可以提前知道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
如果大家觉得天气会突变,比如暴雨,那就要提前加固农田,提前挖好排水沟,保证排水畅通。
必要时,已经接近采收期的作物,可以提前采收。
刚播种下去的,给它覆盖上杂草、作物秸秆等,避免暴雨冲刷。
雨停后,马上清沟排水,疏通田块淤泥,及时松土。
对于粮油作物类,要及时扶苗补种,清理苗上的泥浆,让它进行光合作用。
这个光合作用,大家可以理解为让它好好呼吸,别憋死了。
然后还要重新施肥,预防一些喜湿的病虫害发生。
对于一些浸泡时间比较长的设施,要及时检查,避免它倒塌毁了作物。
对于果蔬类,还要适度修剪,减少水分蒸发和养分消耗,特别是枯枝、病虫枝,全部剪除。
套袋的果实,被打湿了,要及时更换新袋,袋子破了,也要重新套袋。」
他们其实更想听干旱。
虽然投影上也会把其他气候发生的灾前灾后措施放出来。
但他们更想听投影念。
看的话,他们看的眼花缭乱的。
还是听更适合他们。
如果这个小屏幕有读字的功能就好了。
可恶的病虫害,以前不知道植物能生那么多病,现在知道了,他们简直讨厌死那些会让植物生病的虫子了。
种了果蔬的百姓,则在疑惑,这个套袋有什么用?
套袋的袋子又是什么东西?
不套对果实的影响很大吗,可他们以前也没有套过。
……
「来到最后一个部分,农具。
我国的农具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
材质上,从木石到青铜,再到铁制。
功能上,从最开始的掘挖、脱粒到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等。
动力上,从人力到畜力、水力,由简单到复杂。
夏商西周时期,木石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青铜农具也开始被用以农业生产,但这时期的青铜,主要还是被当成礼器使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铁臿、铁锄等铁制农具才逐渐出现。
在铁制农具还没有被广泛推广使用之前,那时的农耕工具主要是耒耜 (lěi si) ,耒耜又被人们发展成犁。
铁器农具的出现,同时也带动了牛耕技术的发展。
到了西汉时期,农具有了更大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三脚耧车、风扇车等农具。
东汉时期,还有了龙骨水车的出现。
三脚耧车,播种工具,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通过牲畜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扶,可以同时完成播种跟开沟两个工作,省时省力,提高效率。
风扇车,也叫扬谷器,公元前2世纪就出现了旋转式扬谷扇车,是用来清理谷物中的瘪粒、杂质等的农具,改变了人们手捧口吹以及用簸箕靠自然风力扬谷的方法,便于随时清理谷物,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