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贾芸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1章 贾芸,【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张一疯,爱尚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带着一些生活必需品和食物,小心翼翼地递给王熙凤和贾宝玉。他轻声安慰着他们,告诉他们不要失去希望。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贾芸回忆起往昔在贾府的点点滴滴,那些有欢笑也有泪水的日子。他向王熙凤表达了感激之情,若不是当初王熙凤给予他差事,他或许还在困境中挣扎。对于贾宝玉,他则鼓励他要坚强面对生活的挫折。
贾芸之所以如此仗义,一方面是因为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王熙凤和贾宝玉在他的人生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王熙凤曾给他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贾宝玉则是他在贾府中相对亲近的人。另一方面,他深知在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温暖和支持。他不愿意看到曾经熟悉的人在困境中孤立无援,所以不顾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毅然前往狱神庙探望他们。
(11)解救巧姐
王熙凤在狱中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将解救巧姐的重任托付给了贾芸。贾芸深知此事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立刻着手与刘姥姥等商议解救巧姐的办法。
他们首先分析了巧姐所处的困境。巧姐被狠舅奸兄算计,即将被卖入烟花之地。情况十分危急,必须尽快想出对策。贾芸凭借着自己在贾府中积累的人脉和经验,四处打听消息,了解到了巧姐被关押的大致地点。
刘姥姥则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人脉,在乡下联系了一些可靠的人,准备接应巧姐。他们经过一番周密的策划,决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实施解救行动。
行动当晚,贾芸带领着几个身手矫健的人悄悄潜入关押巧姐的地方。他们避开了看守的视线,顺利地找到了巧姐。巧姐此时已经吓得瑟瑟发抖,贾芸轻声安慰她,让她不要害怕。他们迅速带着巧姐离开了那里,与在外面接应的刘姥姥会合。
在返回乡下的途中,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官府的追捕和坏人的追踪。最终,成功地将巧姐解救出来,并安置在了乡下一个安全的地方。
这次解救行动意义重大。它不仅拯救了巧姐的命运,让她避免了落入火坑的悲惨结局,也体现了贾芸等人的正义和善良。在贾府败落、人心惶惶的情况下,他们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性的光辉。同时,这也为《红楼梦》的悲剧结局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让读者看到了在黑暗中依然存在的希望和善良。
四、贾芸人物形象的意义
1.对《红楼梦》主题的深化
贾芸的人物形象极大地深化了《红楼梦》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主题。在他求职的过程中,这一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先是向贾宝玉求助,宝玉虽在贾府地位尊崇,却对贾芸的求职之事敷衍了事,并未真正放在心上。贾芸满心期待,最终却只换来一场空,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情的淡薄。即便他以“父亲”相称,极尽讨好之能事,也未能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可见在贾府这个大家族中,亲情在利益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之后他转向贾琏求职,贾琏同样只是随口答应,并未兑现承诺。贾芸每日盼着消息,却等来失望,这进一步凸显了世态的炎凉。在贾府,人们只看重自身的利益和权势,对于他人的困境往往视而不见。而当贾芸转而求王熙凤时,他不惜借贷送礼,凭借着聪明伶俐的口才和巧妙的言辞才谋得了差事。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在贾府中办事需要攀附权贵、阿谀奉承的现实,人情冷暖尽显其中。
贾府败落后,贾芸的仗义之举与其他人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众人都对王熙凤和贾宝玉避之不及的时候,贾芸却前往狱神庙探望他们,还承担起解救巧姐的重任。这种重情重义的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更加突出了其他人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此外,贾芸的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红楼梦》关于命运无常的主题。他原本家庭破败,在贾府中处于边缘地位,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谋得了差事,生活有了转机。然而,贾府的衰败又让一切发生了改变。他的命运随着贾府的兴衰而起伏,反映出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命运的无常。
2.现实意义
(12)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贾芸的经历为个人成长带来诸多宝贵启示。他坚韧自强的品质是值得学习的首要方面。在家庭破败、求职碰壁的困境中,他从未放弃努力,不断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这启示我们,在个人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困难,不能被暂时的困境打倒,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持续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他的聪明伶俐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贾芸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人际关系,通过巧妙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善于把握机会,运用智慧解决问题。同时,要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这有助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重情重义是贾芸的又一闪光点。他对母亲孝顺,对朋友真诚,对小红深情。这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不能忽视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情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能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整。
不骄不躁的特质也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贾芸成为领班后,没有骄傲自满,而是保持谦逊的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在现代社会,当我们取得一定成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胜利冲昏头脑,继续努力提升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在现代社会,这些品质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坚韧自强能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聪明伶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重情重义能让我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骄不躁则能让我们保持稳定的发展。
(13)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贾芸的故事反映出了丰富的社会现象。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利益纠葛。贾芸为了谋得差事,需要讨好不同的人,攀附权贵。这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着一种靠关系、走后门的现象,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来获取资源和机会。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得一些有能力但缺乏人际关系的人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阶层差异也是贾芸故事中凸显的社会现象。他虽然是贾府玉字辈的子孙,但家族没落,经济困难,在贾府中处于边缘地位。而像贾宝玉、王熙凤等则处于权力和财富的上层。这种阶层差异导致了不同阶层的人在生活、教育、机会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阶层固化使得底层人民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社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外,贾芸的经历还反映出社会中人情冷暖的现象。在他求职过程中,有些人对他敷衍了事,而当他有了一定的地位和资源后,人们的态度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体现了社会中人们往往会根据他人的地位和财富来对待他人,人情变得功利化。
这些社会现象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人际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信息的流通和资源的整合,但过度依赖关系会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阶层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奋斗,但如果阶层固化严重,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人情冷暖的现象则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信任。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这些社会现象,采取措施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和谐发展。
五、关于贾芸的争议解读
1.后四十回形象的扭曲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芸是一个积极向上、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他虽出身没落家族,但坚韧自强,为改变命运四处求职;聪明伶俐,懂得利用人际关系为自己谋得机会;重情重义,对母亲孝顺,对朋友真诚,对小红深情;不骄不躁,成为领班后也能谦逊待人。然而,后四十回中贾芸的形象却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在后四十回里,贾芸变成了一个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小人。在贾府败落时,他不仅没有像前八十回所展现的那样重情重义地去帮助曾经有恩于他的人,反而与贾蔷等人勾结,参与了卖巧姐的恶行。这种行为与他在前八十回中所塑造的形象大相径庭,让读者难以接受。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后四十回的作者可能与前八十回的曹雪芹在创作理念和人物理解上存在差异。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度,注重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发展性。而后四十回的作者或许没有完全理解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简单粗暴地改变了贾芸的性格。
其次,后四十回的创作背景与前八十回不同。曹雪芹生活在康乾盛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较为深刻,能够细腻地刻画人物。而后四十回创作时,社会环境和文学思潮可能发生了变化,作者可能更倾向于用简单的善恶对比来塑造人物,以达到某种戏剧化的效果。
最后,从版本流传的角度来看,在《红楼梦》的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的丢失或篡改。后四十回可能在传抄过程中受到了后人的改动,导致贾芸的形象被扭曲。这种形象的扭曲使得《红楼梦》人物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受到了破坏,也让读者对后四十回的认可度大打折扣。
2.主流观点与不同看法
(14)主流红学界观点
主流红学界普遍认为贾芸是《红楼梦》中一个具有闪光点的人物。他被视作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代表,虽出身于没落家族分支,但未被困境打倒,凭借坚韧自强的精神四处求职,展现出强烈的改变命运的决心。其聪明伶俐的特质也备受肯定,在与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交往中,善于把握机会,用巧妙的言辞和行动为自己谋得发展空间。同时,红学界高度赞赏他重情重义的品质,无论是对母亲的孝顺、对朋友的真诚,还是对小红的深情,都体现出他人性中的温暖。这些观点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前八十回中对贾芸细致的情节描写,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读者能清晰感受到他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15)不同看法分析
有部分观点认为贾芸在某些行为上过于功利。比如他为求差事向王熙凤送礼、讨好宝玉认父等行为,被认为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过于世故圆滑。这种看法的理由是,他在追求个人利益时,表现出了对权势和财富的过度渴望,忽略了一些道德层面的考量。然而,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有待商榷。在当时贾府复杂的环境下,贾芸身处困境,若不采取一些策略,很难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这些行为更多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无奈之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功利和世故。而且从前八十回整体来看,他的重情重义等正面品质更为突出,不能因这些行为而否定他的人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